调节收储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红网时刻
2024-06-13 10:45:34
字号:

夏粮收购要发挥储备粮调节收储的作用,但不能完全依赖国有粮库,要不断增强市场购销活力,努力构建主体多元、购销踊跃、流通顺畅的良好局面。

夏日麦田,机声隆隆,当前全国麦收进度已近八成。在新麦大量上市、价格弱势运行之际,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各级储备小麦调节收储的功能,暂停各级储备小麦轮出,开启储备小麦轮入,并增加2024年产国产小麦收储规模。一系列政策利好的释放,有助于稳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保障粮食市场平稳运行,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小麦供强需弱是小麦价格走弱的根本原因。面粉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和贸易商是小麦市场化收购的主体。从面粉加工需求看,当前正处于面粉消费淡季,面粉加工企业需求仍处弱势,采购原粮较为谨慎,压价收购的态度较为明显。从饲料加工需求看,由于养殖业不景气,饲料需求下降,饲料产量预计下半年仍呈下降趋势,玉米价格较低,小麦饲用替代无优势。从贸易商看,由于去年亏损较多,再加上今年小麦丰收,供应量大,市场不看好后市大涨,贸易商建立库存积极性不高。如果放任小麦价格下降不管,就会影响农民种粮收益,进而影响种粮积极性。

政策性收储企业承担着“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调控职能,在粮食丰收、市场粮价较低时,适当提高粮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当市场粮价较高时,适当降价销售粮食,防止“米贵伤民”。在今年新麦上市、小麦价格走弱之时,一方面暂停中央和地方储备小麦轮出,继5月初中央储备小麦暂停轮出之后,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主产省省级储备小麦也暂停轮出,为新麦上市腾出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增加2024年产国产小麦收储规模,并启动储备小麦轮入收购,有序开展小麦收购,支撑市场均衡运行。

调节性增储与最低收购价收购一样,均是引导市场粮价、确保农民种粮收益、稳定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措施。从历史规律看,粮食连年丰收会导致粮食相对过剩,粮食价格下跌,出现卖粮难问题,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了预防“谷贱伤农”,我国从2004年以来实行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这是我国粮食走出丰年歉年有序循环规律、实现“二十连丰”的重要原因。有专家预计,今年新麦集中上市后,价格将高于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大范围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储备企业增加2024年产国产小麦收储规模,能够更好地起到防范“谷贱伤农”的作用。

调节性增储与最低收购价收购有着明显区别。最低收购价收购是按照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进行收购,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调节性增储坚持市场化收购原则,可以和各级储备粮轮换有效协同,对小麦价格形成支撑,调节小麦市场供需,目的是更好地吸引多元化主体入市进行收购。

不过有人担心,国家增加2024年新产小麦收储规模,会再次引发“国产粮食进国库、进口粮食进市场”现象。近年来,我国粮食进口势头较猛,自2021年以来,小麦进口量已经连续3年突破进口配额。在国内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价格下行的情况下,一定要平衡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控制好粮食进口的规模和节奏,谨防低价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影响国内粮食产业安全。

夏粮收购要发挥储备粮调节收储的作用,但不能完全依赖国有粮库,要不断增强市场购销活力,努力构建主体多元、购销踊跃、流通顺畅的良好局面。主产区要强化产业引领,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工业制造优势,发展食品加工业,提高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鼓励引导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根据市场需要发展粮食生产,避免盲目生产,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农民“种什么”“怎么销”的难题。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编辑:李偲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