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让时间有温度的不是时间本身,而是深藏的力量被唤醒。这是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从封闭保守落后到文明开放自信,十八洞村创造了湘西苗寨千年发展史上的奇迹。更可贵的是,这个奇迹并不是一个村子的“独角戏”,而是一村带百村、携手前行、共创美好的“群像戏”。在“精准扶贫”重要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在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路上,红网时刻新闻特别推出《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融媒体报道。我们以十八洞村为原点,向着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出发,深入采访花垣、永顺、保靖、凤凰、吉首等多个村庄,展现十八洞村和“她的邻居们”的共富生态,讲述湖南村庄的十年之变。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陈啸鼎 钟家英 张盟 张艺凡 蒋利君 湘西报道
在湘西的大山里,我们一再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
包茂高速沿途,当我们的车穿过麻栗场隧道、驶上尖岩高架桥,云雾猛然散去,视野在一瞬间豁然开朗。同事指着那片开阔说道,那座山的山脚下就是沙科村,行驶到这个位置几乎可以眺望村子全貌。
这山是被誉为“花垣八景之首”的尖岩山,因其南北看似古代官帽,东西方向看像一支毛笔,故而也叫文笔峰,苗语地名为“仁宝弯”。有人为山谱了联——“尖山似笔,倒写蓝天一张纸”,这句话也写在了沙科村入村不远处的一个小广场上。
沙科村似乎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苗乡村寨,村子没有“藏”在深山之中,反而以一种敞开的状态欢迎四方来客。“沙科村的地理位置和沙科村的人一样,有什么东西都‘藏不住’。” 沙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刘再勤笑着说道。
于是,我们对“藏不住的沙科村”的好奇升腾至顶点,决定一探究竟。
探索——
“不让土地闲着”
10月16日早上八点半,在湘西花垣县麻栗场镇沙科村,久违的阳光毫不吝啬地铺满村前的1000余亩梯田,将连日阴冷累积的田间积水稍稍晒干。
此时,数台从全镇召集来的旋耕机和拖拉机停在沙科村村部前的广场上,计划用两天时间完成全部梯田的耕耙作业,为冬植冬种油菜做好准备。而在沙科村村部左右两侧的龙泉与凤泉,趁着天气晴好,村民们三三两两凑在一起清洗厚重衣服或被子。
沙科村村民正在为冬植冬种油菜好准备。
一大早,刘再勤就和村支两委的干部以及村民一起扛化肥、搬种子,做耕种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农民就要在土地上作文章,把这片土地经营好,让老百姓收获利益最大化的回报。” 他说道。
为了“不让土地闲着”,2021年秋季,沙科村有效整合村前1000余亩梯田,开始试种油菜花。翌年3月,沙科村成立了花垣县第一家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旗下独资经营性主体——花垣县沙科劳务有限公司。
党员带头种,无劳动力村民的土地由劳务公司代种代管,通过发展“油稻轮作-稻中有鱼”产业,统一运作,沙科村实现了农产品亩产值达4000元以上。
沙科村第一驻村书记石平凡向我们介绍道,2022年,油稻轮作产业使村民增收40万元以上;通过动员村民参与产业建设、项目工程建设的“公司+劳务经济”模式,使其在村域范围内就能获得劳务收入,仅2023年家门前务工的村民收入达35万元以上。
采访过程中,刘再勤常常说,沙科村的村民们很信任村支两委,十分支持他们的工作。而这份信任的来源是,真心换真心。
2014年,刘再勤当选为沙科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支两委的干部与村民一起修了进村的那条长约1.1公里的路,将其从2.5米拓宽至6米。
在当时,为了修建这条路,村子里有87户人无偿参与其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主动让出宅基地。后来,这份精神也感染了花垣县委县政府,县里出资将这条路柏油化。
刘再勤说,这条路修成了,村民们的心也聚齐了。事实也的确如此。
动员村民群策群力;取消“垃圾围”,让垃圾分类“回家”;推进亮化工程,新设路灯200盏;全面完成“厕所革命”……近年来,治理得当、生态宜居的沙科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治理试点村、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州乡村振兴示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州先进基层党组织。
连接——
“近邻”之间的互相成就
秋日的沙科村,农业机械轰鸣作业,刘再勤在田埂间穿梭,不时地驻足凝视,似乎透过土地看到了来年油菜花盛开的景象。
生机不止此处,在村中一个篮球场上,来自花垣县各个村子的青年们正在阳光下挥洒汗水,简陋的场地遮掩不住蓬勃朝气。
篮球场上挥洒汗水的各村青年。
这是由花垣县驻村工作管理办公室主办的首届“村BA”男子篮球赛,全县共有来自10个乡镇的32支球队报名参赛,沙科村成为了赛场之一。也因此,原本村部前开阔的广场早早就没了“停车位”。村里人不放过任何商机,竞相在周围摆起了摊子,贩卖零食小吃。
篮球赛上呐喊声在村中环绕,“叫醒”了原本安静的村寨。在距离篮球场不远处的一个苗家院子里,75岁的刘正姐给我们表演了一段她擅长的苗鼓。
一曲毕,她朝我们摆摆手说:“现在年纪大喽,跳不动了。”事实上,她打鼓时动作干练、步伐矫健,全然不似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
“别看我是苗绣传承人,我也很会打苗鼓,好多人请我过去教他们。” 刘正姐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们,她现在打的这面鼓就是别人赠送给她的。
刘正姐是湘西苗绣州级传承人,因为苗绣,她不仅创办了自己的民族服饰公司,还常常开培训班传授苗绣技艺,“桃李满湘西”。
正在绣苗绣、打花带的村民们。
作为湘西苗鼓、苗歌、苗绣、苗医等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沙科村,向十八洞村输送了不少传承非遗文化的人才。
刘正姐告诉我们,很久以前十八洞村老支书石顺莲就曾邀请她去十八洞村教村民绣苗绣,“上个月还有人请我去十八洞村教接龙舞。”她笑着说道。
中国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互为近邻的十八洞村与沙科村,在发展道路上绝非“平行线”,而是彼此交织。
“十八洞村是新时代的红色旅游景点,而我们是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各有特色。”刘再勤说道。
2020年10月15日,十八洞村挂牌“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次年,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峡谷获评国家5A级景区,并入选了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十八洞村已接待县内外党性教育和青少年研学人数达10万余人次。
与火爆的旅游热潮相矛盾的是,村子的旅游承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旅游或研学高峰期时,十八洞村的承载能力其实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因此,与周边村子或景点合作,进行游客分流,无疑是一种三方共赢的选择。
因为距离十八洞村仅9公里,沙科村常常组织村支两委干部以及所有关心村子发展、有想法的村民们一起去十八洞村考察学习。“回来之后,大家都热血沸腾地要以十八洞村为目标努力发展。”刘再勤告诉我们,在一次次碰撞、学习、思考的过程中,沙科村村民们达成了走农旅结合、打造研学基地的发展路子的共识。
“坐在家里就能赚钱,多好!”——带着朴素的心愿,沙科村开始与十八洞村对接,商讨如何引流一部分游客、研学团队到沙科村。今年7月以来,湖南师大附中、吉首大学师范学院、中山大学等研学团队相继来到沙科村开展研学,敲开了沙科村打造研学基地的“大门”。
机遇——
在空港新区“起飞”
8月18日,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精准扶贫”首倡地迈入航空时代。原本平常的一天,因为通航,让许多人难以忘怀。
沙科村距离边城机场5公里,站在后山顶上,可以眺望到机场机坪。沙科村的一位村民向我们回忆,通航当天去机场必经之路上,全是特意来看飞机的周边村民,并且村民们还自己“开发”了一些看飞机的最佳位置。
边城机场机坪上,一架飞机刚刚着陆。
10月16日,我们获准进入边城机场内部采访,在机坪右侧围栏外的土坡上有一条明显的人为踩踏出来的痕迹,这或许就是村民们看飞机的“野景点”。
名为“边城”的机场,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沈从文。
据说,1923年8月,21岁的沈从文离开湘西,耗费19天的时间才艰难地抵达北京,由此可见路途之曲折、位置之偏远。即使是到了现在,常年生活在湘西大山里的人们,不消说坐飞机,可能都很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民航飞机。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飞机通航所引起的“观光”热潮——不仅是好奇,更是因为期待。这颗期待的种子在更早以前已经种下。
2017年1月12日,湘西里耶机场(湘西边城机场的暂用名)奠基开工。从那时起,随着机场建设推进,花垣县逐渐确定将建设空港新区作为未来新的增长极,并在2022年9月,确定空港新区开发边界的规模约为1.3平方公里,而沙科村就位于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带。
可以说,边城机场的修建与通航,为沙科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起飞”的机会。
而早在今年3月25日至26日,位于空港新区核心区的沙科村就成功举办了中国·十八洞首届油菜花节暨空港新区建设招商推介会活动,累计吸引游客6万余人,30余户村民花海摆摊,仅此项就增收10万余元。
活动过程中举行了十八洞品牌农特产品展销,湘西黄牛肉、十八洞黄金茶、苗族服饰等特色农产品“徜徉”于千亩油菜花田之间,而沙科村自己出产的农家自榨菜籽油、泉水大米也广受好评,村集体经济联合社菜籽油、大米销售达15万余元。
与此同时,花垣县规划在沙科村打造环尖岩山田园综合体项目,计划完成农田整治 1200 亩,尖岩河、各鱼河流域治理,打造写生摄影基地等等,此举无疑将极大推动沙科村发展,加速乡村振兴步伐。
日光渐落,夕阳下,沙科村继续“坦诚”自己的一切,向所有人发出邀约,叙说村庄的发展故事。
“我对村子的发展很有信心,就算在我手里没做成,我的下一任一定能做成。”刘再勤对我们说道,“有十八洞村的样板在前,我们有十足的信心”。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陈啸鼎 钟家英 张盟 张艺凡 蒋利君
编辑:张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