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蕾蕾(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发布通知,给全体师生放“春假”。目前,各大高校放“春假”时间通常是在3月底到4月初,放假时间在3~10天不等。旨在鼓励同学们迈开脚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的情怀和态度。
知识不止存在于课本里,教育不止框限于教室内,学习不止停留于校园里,世间万象皆学问。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师习惯将教学的中心放在课堂,放在知识的符号形式上面,学生所学的大多是课堂上符号化的书本知识,即便有实验操作类的课程,也大多以学校课堂为背景。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接地气的感性知识的吸收并不充分,其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感知美的能力也似乎总有欠缺,这在进入信息化时代后依然如此。
而在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的前提下,高校给学生放“春假”,鼓励学生“去赏花,去恋爱,去感受春天”,并布置相关“春天”的作业,是将生命教育、规律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实践等内容相结合的重要举措。“春假”的出现,让教育多了几分“松弛感”,也表明教学可以不止于课堂。这体现了高校的人文关怀,也有利于培养有深度、有温度、有人文气息的学生。
江苏大学文学院老师周衡说:“我会给你们两次逃课机会,一定会有什么事比上课更重要。比如楼外的蒹葭,或者今晚的月亮”。其实,除了必须完成的学业任务,大学生活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和完善自我,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楼外的蒹葭”和“今晚的月亮”。从这一层面看,高校放“春假”不仅是让学生走进“社会课堂”的途径之一,更是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零距离拥抱春天,构建起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不过,对于“春假”的设置,也不免有人担心——这也太“虚”了,学生自制力不够怎么办?其实,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不代表放任其“躺平”,更多的是给其寻找内心热爱的空间,给予其在正确的目标和轨道上不断前行的力量。于“有心者”而言自然能体会学校的用心良苦,并好好利用“春假”的时光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于“无心者”而言,其实逼或不逼,在不在学校都没有用。
除了书山题海、考试和分数,我们还有诗和远方、有限的生命和对生命无限的感知力。“春假”给了大学生一次慢下来的时光,大学生也理应用心珍惜,不负春光。
来源:红网
作者:唐蕾蕾
编辑:刘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