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旺(长沙理工大学)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当下,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雷锋精神正在书写着时代的新篇章。
从根本上来说,雷锋精神是一种激励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这与传统美德中的“仁”是有共通之处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雷锋精神里的“仁”。
雷锋精神里的“仁”,首先体现在求仁之心。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即心是追求善的,雷锋的心便是求仁、向善的。雷锋在日记中下了这样一件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雷锋从营口乘火车到兄弟部队作报告,下车后见到一位老太太没戴手套,他忍着刺骨的寒冷,取下了自己的手套,送给了那位老太太。像这样的事情,雷锋的日记里还记录着很多件,每一件事情都体现着雷锋对仁和善的追求。
大爱无疆,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这是雷锋精神里的“仁”的又一重内涵。回顾雷锋的一生,他做过无数的好事,用津贴费给丢失车票的大嫂买票、将雨衣让给雨天探亲归来的母子、抽空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或许雷锋帮助的人中有不少人是他的战友、亲人,但更多的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雷锋的爱是不分亲疏的,他希望的是众人都过得更加美好,这便是雷锋身上的博爱。当然,这也与他童年坎坷的经历有关,只有自己经历过那些苦难,才不愿别人再去经历,这是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一种升华。
《论语·卫灵公》中写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当私欲和仁德发生冲突时,孔子给出的答案是杀身以成仁。而雷锋精神里的“仁”,便还体现在这种牺牲精神。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在做这些事时,或多或少是要损害到雷锋自身利益的,但他依旧在坚持。为什么能坚持?因为他身上有着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他愿意牺牲自己成就他人。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毫不犹豫地在“帮不帮?”的抉择中,选择“帮”。
这些都是“仁”在雷锋同志身上的体现。今天,雷锋同志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雷锋精神是永垂不朽的。雷锋同志身上所体现的“仁”,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仁”,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读懂雷锋精神里的“仁”,能够鼓舞我们更好地奏响新时代的雷锋之歌,能够激励我们更加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感召传承者接续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当今时代,弘扬雷锋精神有其现实意义,我们每个人要怀善意、为善举,要让雷锋精神永葆青春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来源:红网
作者:周旺
编辑:刘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