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聚焦烟花爆竹“禁燃令”是否应松绑
红网时刻 字号:
2023-01-05 15:10:52

临近年关,多地网友呼吁为烟花爆竹“禁燃令”松绑。而近期有两条消息引起了舆论对于烟花爆竹“禁燃令”的关注:

其一是山东的东营、滨州两地已经给予答复:在禁燃禁放区域内,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共有7天,分别是农历腊月二十三、除夕至正月初五,以及正月十五;另外,一则关于“郑州市市区烟花爆竹安全条例”的图片日前在网络流传,图片内容显示,在(郑州)城市建成范围内,“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一,正月初二至十六每日的七时至二十四时”可以燃放烟花爆竹。其实,图片上显示的内容是2006年通过的《郑州市市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但是该条例已于2015年12月被废止。

烟花爆竹“禁燃令”推行多年,舆论虽也偶有质疑声音,但反应如此强烈却实属首次。原因何在,舆论表达出了何种诉求,管理部门又该如何疏导应对?

烟花爆竹“禁燃令”为何遭受冲击

三年疫情影响,民间期待“驱瘟神”。在我国的传统中,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有驱赶年兽与“瘟神”的美好寓意,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前述观念逐渐淡化,可在经历三年疫情之后,民间期待春节期间通过燃放烟花爆竹“驱瘟神”的传统观念正在强烈回归。有网友认为,烟花爆竹能帮助仍受疫情影响的人们恢复心情,度过一个欢乐美满的春节。华声在线评论文章也指出,三年疫情,大众的心情“无法描述”,临近春节,很多人希望用烟花驱散阴霾。

年味渐淡,民众期待找回年味。“年味淡了”,可谓近年舆论场高频词,每每春节几乎都会被提及。而部分舆论认为,造成年味变淡的罪魁祸首之一就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天目新闻一则报道援引市民说法称,“近几年这种感觉尤为明显,烟花禁燃前,每个年三十,家人都会聚在一起放鞭炮,驱赶旧年的霉运,迎接新年的幸运。现在,大家在一起吃个饭看个电视就散了,什么仪式感都没有了。”这也代表了时下不少民众的声音,他们期待通过烟花爆竹“禁燃令”松绑找回久违的年味。

担心烟花爆竹传统文化失传。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烟花爆竹脱胎于其中,燃放历史悠久,可是在现代社会却遭到了禁令,这让部分民众担心传统文化可能会失传。尤其是在韩国不断对中国传统节日申遗的背景下,这种“危机感”更甚。更有个别自媒体抛出的“禁放烟花是外来文化入侵元凶”“禁鞭炮是听信哪个专家”之类的言论混淆视听。

空气质量改善,被雾霾支配的痛遭遗忘。烟花爆竹“禁燃令”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雾霾严重,有分析指出,烟花爆竹集中燃放会导致城市PM2.5浓度快速上升,空气质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特别是在大气扩散条件不好的情况下,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更加严重的空气污染。近些年中国大气治理成果显著——“盘踞”空气中的雾霾渐渐少了,天空也越来越蓝。据澎湃新闻,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7年下降34.8%,这让一些人好了伤疤忘了疼,被雾霾支配的痛遭遗忘,开始呼吁烟花爆竹的回归。

舆论聚焦民声与安全间平衡

放开烟花禁令,是城市治理自信的表现。九派新闻刊发评论称,从禁放烟花到限放烟花,体现了认真反思、主动担当的精神,这对市民当然是一种抚慰,对责任单位则是一种督促,各部门全都负起责任来,环保与年味一定可以兼顾。诚然,良好的秩序,既考验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水平,也依赖市民规则意识的提升。既然呼吁放开烟花禁令,就务必承担主动配合义务,确保烟花爆竹燃放安全。某种意义上,放开烟花禁令,是城市治理自信的一种表现。期待更多地方,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更多倾听民众呼声,让日渐消失的年味,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讨论鞭炮“禁放令”松绑,别忘了雾霾肆虐的日子。澎湃新闻评论文章指出,雾霾没有走远,甚至可能随时回来,2018年11月,京津冀地区遭遇了一场严重雾霾天气,当时生态环境部就向北京、天津政府发函,建议及时启动相应级别重污染天气预警。其实,中国很大,各地的空气条件、环境容量、人口密度、风俗习惯相差较大,特别是大都市和乡村本来就不宜一刀切,适用同一套规则。可以在综合考虑大气环境容量、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前提之下,合理制定本地区烟花爆竹禁限放政策,做好精细化管控。

正视“鞭炮放不放”背后的民意诉求。昆明日报评论员文章称,“鞭炮放不放”背后的民意诉求值得重视。烟花爆竹能不能放、怎么放、在哪里放,如何同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取得最大公约数,都非常考验城市治理者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回归事实、回归常识、回归科学,然后审时度势,综合权衡,而不能简单粗暴地搞“一刀切”。

在情与理中找到环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间的平衡。大河网评论文章认为,通过调整烟花爆竹禁限放政策,合理确定禁限放区域和时段,在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允许群众燃放,尽量在情与理中找到环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间的平衡。例如,北京通州区明确,经公安部门批准后,环球度假区限定区域内可燃放烟花爆竹;山东东营、滨州明确春节部分区域和个别时段可燃放烟花爆竹……这些地方并未“一刀切”禁燃,而是兼顾了民俗传承与环保安全,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从“禁燃”到“限燃”,这样的缓冲更接地气,也更人性化。

管理部门该如何疏导应对

呼吁松绑的民意在发酵,已经成为各地必须正视的公共议题,管理部门该如何回应民意,疏导不断增长的情绪,以及应对烟花爆竹“禁燃令”是否应该松绑的具体问题?

重视民意,加强调研。正观新闻刊文指出,目前在舆论场中,呼吁为烟花爆竹“禁燃令”松绑的网友为数不少,支持“禁燃令”的网友也大有人在,并且形成了较为尖锐的“交锋”。这两种声音都是民意的一种呈现形式,也都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心声。对于这部分声音,职能部门要加以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调研,搞清楚究竟是代表了大多人的心声,还只是被媒体、自媒体放大后的少数声音,这是做出决策前的重要民意基础。

科学评估,民主决策。澎湃新闻指出,“寂静的春节”让人很怀念“爆竹声中一岁除”的年味儿,但是,烟花爆竹的弛禁讨论应该回归事实、回归科学、回归当初政策的出发点。这就要求需要决策部门实地调研和科学研判,继续禁还是可以放,都要走程序。既要走征求民意的程序,更要走科学评估的程序,而不能拍脑袋决策,单纯沿用旧的规定或一味迎合民意都不可取。

加强宣传,抢占主导。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抢占舆论场中的主动主导权,而非只是被动受舆论影响。烟花爆竹“禁燃令”是否应该松绑,各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并开展宣传科普,取得民意支持。微博大V @2049年的世界表示,烟花这事,你就完全可以把依据说出来,火灾的风险,受伤的风险,甚至是血库的风险。面临的是什么问题,你把决策依据都说出来说清楚,哪怕最后还是被反对了妥协了。但至少真出现你说的问题的时候,这舆论就会对你有利,就不至于反复形成塔西佗陷阱。

源头治理,保障安全。红网评论文章指出,松绑烟花爆竹“禁燃令”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春节期间,可划定一定的安全燃放区域,同时做好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安全教育,家长也要履行好监护人责任;三是严格监管烟花爆竹市场,保证烟花爆竹产品的质量安全,从源头上堵住安全漏洞。这样,燃放烟花爆竹既有安全保障,久违的年味又回归了,才是政府部门关切民生的正确方式。

来源:红网

作者:舆情分析师夏熊飞

编辑:白杨波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