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笃行担使命·同心奋斗赴新程丨印遇龙:发挥科技力量,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
红网时刻
2022-12-14 14:17:26
字号:

QQ图片20221214141703.jpg

编者按: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充分发挥科技界人才比较集中的优势,推动“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落实落地,为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献计出力,是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会的重要职责。

即日起,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深学笃行担使命 同心奋斗赴新程》系列报道,集中讲述九三学社社员坚持以中共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大力弘扬爱国民主科学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以科技创新赋能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容 通讯员 钟婷 长沙报道

【人物名片】

印遇龙,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长期从事猪营养代谢与调控的研究,创建了猪生态养殖技术体系。

印遇龙2.jpg

印遇龙在澜沧县养殖场观察黑猪生长情况。

今年初冬,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66岁的印遇龙走进猪圈,仔细观察黑猪毛色,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天,印遇龙团队屠宰试验发现,新型杂交猪(三元杂交组合)生长性能比当地的滇南小耳朵猪提高了一倍,平均料肉比3.12,平均日增重698克。

这批壮实的黑猪,是印遇龙团队拟为当地量身培育的新杂交组合猪,未来3至5年,有望选育出澜沧黑猪新品种,让黑猪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澜沧县的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力量。

精神矍铄、声如洪钟的印遇龙,从事猪营养代谢与调控的研究已有四十余载,大家都喜欢称他“养猪院士”。但是,印遇龙一开始并不想养猪。上世纪70年代末,主攻植物学的印遇龙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希望在水稻科研方面有所突破。没料到的是,刚到研究所上班,他就被时任副所长刘更另院士一眼看中,并劝他更改研究方向,“刘院士觉得我这个农家子弟,更适合养猪。”

“适合”的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当时,我国畜牧业跟国外相比发展非常落后,猪肉的产量无法满足百姓的口腹需求,关键技术被国外死死卡住脖子,国家急需培养一批青年人才投身研究,用科技力量,推动畜牧业实现突破发展。“只要祖国需要我,我责无旁贷。”印遇龙听从了单位领导的教诲,怀揣科技报国梦,开始跨界“养猪”。

养猪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这并没有动摇印遇龙科研的初心和决心。没有猪笼自己做,没有猪崽自己抓,猪生病了自己治……印遇龙从养猪、称猪到打点猪饲料,都是亲力亲为,甚至几万公斤的饲料、猪粪、猪尿,都是印遇龙与团队一起托运收集。为研究猪的营养物质代谢情况,印遇龙团队一天到晚都要守着猪取样,每天房子里都会传来猪的嚎叫声以及工作人员来回赶猪的脚步声。

印遇龙1.jpg

印遇龙(中)和团队在一起展示黑猪。

在这样的环境下,印遇龙和团队潜心研究,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为了让生猪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率,印遇龙团队率先对中国40多种单一猪饲料原料和18种混合日粮中回肠末端表观消化率进行了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生长猪有效氨基酸的需要量。这些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饲料数据库,在行业内广泛应用。

如何让老百姓吃到好吃又健康的猪肉?印遇龙团队和企业研制了具有抗生素和激素功能的药用植物营养调控剂,通过改良饲料配方和饲养模式等营养策略,解决了畜禽养殖中滥用瘦肉精、抗生素和高铜高锌重金属的难题。其研发的高效环保安全猪饲料生产技术在全国上百家大型企业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jpg

印遇龙院士工作室在湘潭市揭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共二十大作出了系列部署,把乡村建设、农业发展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作为一名九三学社科技工作者,印遇龙立足本职,正带领团队以实际行动把中共二十大精神贯彻到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当好科学养猪“领头雁”。

“种质优良的地方猪是保障我国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印遇龙认为,要充分利用地方猪遗传资源,加强生猪种业基础研究和育种技术创新和应用。印遇龙团队正与长沙县开展合作,计划到2025年,建成年出栏地方品种“大围子猪”及杂交猪30万头、综合产值超26.5亿元的全产业链。他的团队还对宁乡花猪进行了全产业链研发,攻克了地方猪特色养殖的难关。如今,印遇龙院士工作室在长沙、湘潭等多地落地开花,依托科技力量,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行稳致远。

66岁,对普通人而言,或许已经开始颐养天年,但对印遇龙来说,却是科研之路新的开始。

来源:红网

作者:刘容 钟婷

编辑:周怡琳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