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中国人民大学)
12月11日,话题“武汉发热门诊患者大排长龙”登上热搜,视频中患者从医院诊室一直排到了停车场。不止武汉,其它地方的发热门诊也出现了患者大幅增加的情况。据《中国青年报》12月10日的报道,12月9日晚8点,北京市朝阳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前,排队等待就诊的市民。其中有人从当日下午两点开始排队,等候时间已超6小时。
对此,一些专家及时呼吁民众非必要不去发热门诊,人群聚集在发热门诊很有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其造成的不必要的医疗挤兑也可能会造成急重症患者的就医困难。如果属于无症状或轻症患者,也多是被医生建议自我居家隔离。这类及时呼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民众的恐慌。
但及时呼吁是一方面,更多的目光应放在发热门诊患者激增背后的原因上。既然理论上去门诊“无用”,甚至还可能会交叉感染,那为何还有这么多的病患愿意顶着寒风,到医院发热门诊前等待?
一大困境是“买药难”。目前,不少地方面临药物紧张的情况。据报道,当前,不仅是北京,在广州、武汉、重庆等多城市也发现了不同程度的购药难问题。广州海珠区、天河区、越秀区、荔湾区等多个药店反馈,抗原、连花清瘟、布洛芬和美林最为紧俏。在这种情况下,连日高烧的患者买不到退烧药,别无选择只得去医院排队找医生开药。让患者忍着高烧没有药物缓解在家硬扛,一方面是不现实,另一方面也暗含着“何不食肉糜”的态度。
其次是,民众很难自我判断。一般来说,无症状患者应自行居家健康监测,轻症患者应自行到附近医院就诊。但关键问题是,鉴于个体差异,“无症状”并非真的无症状,“轻症”也不一定真“轻”,未经专业训练的民众并不能准确地自我判断。正如北京市急救中心主任医师陈志反馈的,120急救热线收到的是大量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关于发热等症状的咨询,以及提出使用急救车的需求,而这些皆非紧急电话。
正确的科普比感冒药还紧缺,民众感染后的感受与之既有认知出现较大偏差。部分媒体与“伪”专家把新冠宣传成“感冒”一样的小问题,而当部分民众真正感染上新冠后,才发现新冠其实并不可等同于感冒。高烧不退、全身乏力、肌肉疼痛和可能会有的窒息感,虽然危险程度低,但并不代表不痛苦。当民众对病毒缺乏真实了解,有了心理预期落差,自然会出现由于对身体状况产生错误的判断,大量无症状、轻症患者希望获得医院救治的情况。
医疗体系面临巨大压力的背景下,当务之急,一是保证轻症患者有药可吃,并给予详细有效的症状缓解手段,而非简单抛出在家硬扛的建议;二是积极开展科普。专家和媒体应用数据科学正确地提示病毒的传染率、致病率,尽量将判断病情轻重的标准具像化可操作化。一味地强调或一味地弱化新冠病毒,都会带来相当程度的反效果。
作为民众,也应及时主动获取信息,减少恐慌或轻视的情绪,合理备药,寻求多样的救治途径,比如互联网问诊等,响应非必要不去门诊的呼吁。我们要相信科学,保持理性,把宝贵的医疗资源节约给老幼和基础病患者,一起携手度过这个冬天。
来源:红网
作者:张燕
编辑:刘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