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丨围绕中心传播主流声音 强大精神力量直抵人心
红网时刻
2022-11-11 22:20:20
字号:

编者按用笔尖写出人生百味,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讲好湖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11月8日,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6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湖南19件新闻作品获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为了探寻新闻精品创作背后,震撼人心的奋进力量,即日起,红网特别推出第32届中国新闻奖湖南获奖作品系列综述——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展现湖南主流媒体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守正创新,履行职责使命的鲜活实践。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珉颖 何青 长沙报道

走遍五湖四海,看见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道路上,他们或许鲜为人知,但贡献出的力量不可磨灭。响应党的号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有更多人在路上……

11月8日,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纵观湖南的19件获奖作品,不管是湖南日报的《守护生命》,还是湖南广播电视台的《国之大者》《(今天,我们一起送别袁隆平院士)倾尽一城花 送别一个人》, 还是红网的《燃!珍贵“月壤”完成正式交接存储韶山》,都灵活运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现场直播等多种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传播党的主张,从小人物的奋斗中寻找大时代的变迁。湖南媒体人走遍祖国的五湖四海,用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凝聚人心力量,为讲好中国故事交出了自己的时代答卷。

5月17日-6月5日期间,湖南卫视推出11集系列报道《国之大者》

服务中心大局 彰显媒体当担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

为了让14亿人把饭碗端得更牢、吃得更好,为了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无数中国种业科学家胸怀“国之大者”,把使命扎根祖国沃土,用丰收托举亿万人的幸福。

5月17日-6月5日期间,湖南卫视推出11集系列报道《国之大者》,每集约10分钟,讲述我国各行业种业科学家,为冲破西方技术封锁,让中国人牢牢端住自己的饭碗,或在大漠戈壁,或在深山老林,通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终于完成从跟跑到并跑最终领跑的伟大跨越。

说起种业,大多数人可能想到的是水稻、小麦、果树等。《国之大者》则将北京鸭、新疆长绒棉等育种过程的艰辛呈现在观众面前。它们无处不在,却总是被忽略。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鸭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英国的“樱桃谷鸭”从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曾一度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更鲜为人知的是这种“樱桃谷鸭”就来源于我国的北京鸭。

在《侯水生:水暖鸭先知 心潮逐浪高》一集中,《国之大者》主创人员,湖南广电新闻中心联播部副主任王楠就将镜头对准了励志收复市场失地,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侯水生和他的团队。

从面临被淘汰到夺回市场,再到出口国外,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是侯水生和他的团队最骄傲的事情,但这件事他们做了20多年。拍摄团队为了呈现科学家最真实的状态,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他们工作的影响,采用跟拍的方式,扎根在研究所一住就是半个月。

“研究所接待访客是需要受访者到门口接,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登记,但当我们拍摄到后期,工作人员看我们来了会主动开门。”主创王楠说半个月的跟踪拍摄采访,他们几乎跟研究所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成了熟人。

为了拍摄北京鸭破壳而出的一个画面,拍摄组前期准备了两天,又拍摄了两天。“虽然这个画面在片中只出现了两秒,但它象征的是北京鸭的重生。”王楠说,北京鸭在1873年被美国商人带入欧美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被英国人改良成为“樱桃谷鸭”,1991年,大规模进入中国后,迅速占领市场,北京鸭一度面临被淘汰的困境。侯水生教授经过20多年的努力,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这不仅是北京鸭的前世今生,它背后更是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是国家富强、产业振兴的真实写照。

为了拍摄北京鸭破壳而出的一个画面,拍摄组前后忙碌了四天。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一些外部的恶意诋毁。2021年上半年,国际上对新疆棉的讨论沸沸扬扬。《国之大者》即用真实回击谎言。

《国之大者:大漠育棉人 最是红柳魂》一集,主创人员奔赴新疆,辗转乌鲁木齐、阿克苏、库尔勒多地,行程近6000公里,记录下长绒棉研究所几代科学家的辛勤耕耘。

享誉中外的新疆长绒棉并不是上天的礼遇,曾经的新疆被前苏联专家判定是无法耕种棉花的地方。“我们去了第一代耕耘者们的住地,那就是沙漠上挖一个坑,上面盖上草糊点泥来遮风挡雨。”《国之大者》主创,湖南广电新闻中心联播部副主任魏波说,我们的种业科学家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无数中国奇迹,而用画面、文字真实的记录与传播他们的故事是媒体人的责任。

凝聚人心力量 与受众共情共心共振

过去十年,我们不仅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还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中实现突破。为了人民,多少科学家穷其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惦念着最后的一个数据。袁隆平,当数其一。

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当天,有人送来了袁老生前喜欢的气排球。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国人哀痛!世人悲恸!5月24日,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我们从得到消息的那一刻起就一直坚守在报道一线。”湖南广播电视台《(今天,我们一起送别袁隆平院士)倾尽一城花 送别一个人》主创,新闻中心《湖南新闻联播》栏目记者黄博说,“那时的我不仅仅是一名记录者,也是一名亲历者。”

两天两夜,黄博和他的同事们辗转于医院、殡仪馆和袁老生前工作的地方,他们采访了无数从全国各地赶来悼念袁老的人民群众,记录下最真实的声音。他们拍摄到一望无尽的花海与花海中散落的卡片、气排球和小提琴,表达出最真实的情感。

“大家是爱他的,我也爱他。”黄博说,因为共情,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报道做为给袁老最后的礼物,让他知道大家都会好好吃饭,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正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所说:“袁老一直相信,我们会把杂交水稻事业好好干下去。我想,他是放心的。”

与受众共情共心共振,做有温度接地气的新闻,是湖南媒体人始终践行的职业信仰。湖南日报《守护生命》的作者辜鹏博就是秉承着这种信仰,深入灾情最严重的地方,用手中的镜头拍出直抵心灵深处的作品。

湖南日报获奖作品《守护生命》

2021年7月下旬河南突发暴雨,辜鹏博主动请缨,独自一人前往暴雨一线采访。到达后,辜鹏博主动联系正在河南支援救灾的长沙市岳麓区蓝天应急救援队,跟随他们记录救援情况。

《守护生命》这张图片拍摄于河南卫辉市区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当时这座医院已被洪水围成了一座“孤岛”,医院里很多人都在等待救援,市民在救援队的帮助下,一个个被背着、抬着运送出来。

“当我看到那两名怀抱婴儿的医护人员在水中艰难前行,内心真的非常感动,十分震撼。”辜鹏博称,因为同出那样的环境,更能感受到他们的勇敢与坚韧,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才让那两个瘦弱的身躯始终保护着那个更为娇弱的小生命。

为了更接近现场,更真实的还原现场,辜鹏博第一时间联动后方团队,利用仅有的条件开设视频直播,用简单却真实的画面,还原出人民群众在困难中展现出的巨大力量。

善用新媒体 讲好中国故事

在网络互联、资讯爆炸、自媒体兴起、信息碎片化的当下,如何唱响主旋律,凝聚人心力量,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是主流媒体共同面临的挑战。了解受众所需,顺应新媒体时代,灵活运用不同表达形式即是突围之道。红网的《燃!珍贵“月壤”完成正式交接存储韶山》作出了很好的尝试。

红网获奖作品《燃!珍贵“月壤”完成正式交接存储韶山》

“新媒体时代,如何让传统的消息报道出圈?这是我和采访中心的同事们一直在思考的事情。”《燃!珍贵“月壤”完成正式交接存储韶山》主创,红网采访中心时政部主管王嫣说。

从2021年12月23日,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球样品运抵湖南,到12月25日珍贵月壤存储韶山,报道团队全程参与了整个月壤入湘、存湘的过程。从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到韶山毛泽东广场,红网通过良好的沟通机制,有效的审稿流程,前后方配合,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完整呈现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出发前,采访报道团队就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球样品的由来、存储地点进行了深入了解,对报道方案进行反复推敲。报道当天,整篇消息报道从月壤存湘的新闻现场出发,利用网络的优势,第一时间将拍摄素材回传后方,后方编辑根据素材,把交接现场和毛主席的夙愿进行了巧妙呼应剪辑,呈现出了一种隔空对话的效果,更鲜活地展现了“九天揽月梦成真”的特殊意义。

同时,在文稿方面,因为前期有了深入了解,当天的消息文字并没有仅局限于嫦娥五号备份月球样品交接仪式新闻事件本身,而是层层深入,还介绍了月壤由来、存储地点,以及存储韶山背后的意义,让这篇消息报道形成了完整的阅读信息链,让受众在短短400多字的消息中,不仅直观感受到了月壤交接存储韶山的振奋之情,还看到了中华儿女向美好未来拼搏奋进的信心。

王嫣说:“在韶山采访现场,当听到学生们齐声朗诵‘今天,月壤入湘圆夙愿,神州大地凯歌还,红旗漫卷美如画,万里长征更向前……让我们一起振臂高呼,九天揽月如您所愿,祖国强盛如您所愿,民族复兴如您所愿’的诗歌时,我内心的激动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种民族信念的传承与延续,也是航天精神与伟人故里红色基因的交相辉映。那一刻,作为媒体人,我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这一高燃时刻通过文字、视频鲜活呈现出来。”

中国新闻奖背后的故事丨唱响主旋律 用新闻匠心致敬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陈珉颖 王嫣 何青

编辑:王凌轩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