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22红网“青椒计划”-红网大学生评论专栏
编制岗位“零应聘”,考古也需“填饱肚子”
红网时刻 字号:
2022-09-27 18:07:35

文章最上面放.jpg

□陈洋洋(中国地质大学)

近日,“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的话题登上热搜。在考编、考公大热的环境下,带有编制的考古所岗位却“零应聘”,这在“考古热”“文保热”日益火爆的今天,引发大家对相关领域人才现状的关注。(9月26日 《湖北日报》)

不过,说是“零应聘”,其实在招聘前期还是有五六个人报名的。只是在考试的时候全部缺考,一个没来。就现实来讲,能够报名该岗位的人必然是抱着极大兴趣与热忱,而且肯定是对于考古事业心存理想的,那么他们又为什么不来应聘呢?

答案无非是:“为爱发电”并不现实。考古作为一个冷门的行业,行内人常说“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工资三四千是常事。虽说即便是偏远地区工资水平低、考古“不需要”太多的金钱诱惑、考古人员都是“理想主义战士”,可现实却往往容不下“理想主义战士”。且不说买房、买车等高层次需求,就是说平常旅旅游,吃点好的对于偏远地区的考古人员也并非易事。正如网友所说:“家里没矿的,干不下去,家里有矿的,吃不下那苦。高不成低不就。”

倘若在大城市的考古研究院、博物馆内谋求个岗位倒也不至于“零应聘”,可在偏远边陲,尤其是对于身处大城市习惯了的毕业生们,试想一下,一个硕士生、博士生好不容易毕业了,明明可以在高薪资的大城市里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恐怕没几个人要在荒无人烟的石窟内天天用小刷子清灰。“万幸”中出现了一个“为爱发电”的狂热考古事业爱好者,就是铁了心要为考古事业奉献余生,可理想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家里人的阻挠、老人的照料、后代的教育恐怕又是一大难题。

再者,虽然说近年来考古、敦煌、汉服等IP都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可是大多数人也只是抱着图新鲜、有趣的心态,缺乏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能够实地考察调查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实际从事考古这项冷门行业的基本上都是硕士、博士。而招聘的门槛也大多设定在这硬性层面上,只这一点就会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了。

当然,笔者不否认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这样的不求回报的人,任何一个事业只要肯坚持耕耘就一定会有所成就的。就像乡村教师、边防部队、乡村医生等等岗位,如果都没有人去干,那何谈乡村振兴,国家安全。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当然要歌颂、要赞扬,但与此同时,若想真正的解决人才缺乏、流失的问题还得从实际出发,梦想要有,“面包牛奶”也要有。对于那些抱着满腔热血,不顾条件艰苦的人相关部门应当予以精神、物质双重奖励,形成典范作用。让考古成为一种热爱而不是阻隔理想的墙壁。

相应的,相关部门在综合待遇与发展平台上也要加把劲,让考古爱好者看到前景依旧光芒万丈,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与回报成正比的。最后,招聘方不妨降低下门槛,让更多的人起码在能够达到所谓硬性标准的条件下,再进行选拔,不能再让那些热爱这项事业的人望而却步。

来源:红网

作者:陈洋洋

编辑:钟星月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