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一年多来,全国上下以更有力的举措、更强大的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振兴乡村。红网为挖掘永州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宣传永州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典型事例、先进人物,特推出系列报道《田间地头话振兴》。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成文杰 周纯 郭婳 通讯员 周道银 谢万波 何少志 永州报道
永州市道县审章塘村,距离县城31公里,一直以来,审章塘村因地理位置偏远,基础条件落后,导致矛盾纠纷繁多。近年来,审章塘村积极秉承“强组织、请能人、立机制、聚民心”工作思路,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干群和”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道县审章塘村。
党建引领 村庄走上发展“快车道”
审章塘有5个党支部,各党支部以每月党员活动日为契机,帮助村民种植烤烟、抢修水泵、播种水稻、清除村道杂草,走访老党员、退伍老兵、五保户、留守儿童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不仅给新加入的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能引发老党员的共鸣,提升该村党组织的战斗力。
“我们审章塘村紧紧跟随党委的步伐,牢固树立党统领一切的理念,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县派驻审章塘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周甘林说。
“坚持党建引领,以党建引领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不是一句空口号,审章塘村百余名党员用自己的行动捍卫当初入党的誓言,用亮眼的成绩来迎接乡村振兴新征程,坚持党员榜样模式,坚持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一起将该村打造成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
深挖旅游构建融合发展新路径
坐落于审章塘村的葫芦岩渡口是长征途中中央红军抢渡潇水的第一渡口,留下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至今流传着高低门、井冈山竹碗、猫崽牯参军等感人的故事。该村不断深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招商引资,投入近2000万元,不断完善和丰富景区内部基础设施,坚持以红色文化与旅游景区相结合的模式运作,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传承红色基因,致力于打造地标式红色文化打卡地。
审章塘村葫芦岩渡口。
“我觉得葫芦岩渡口这里风景优美,特别是还有着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适合团队或者一家人过来玩,既能感受乡村的美丽风光,又能接受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在葫芦岩渡口,记者碰到了特意从永州冷水滩区赶过来游玩的蒋女士一家。
2020年以来,葫芦岩红色文化景区先后被评为永州市4星乡村旅游景区、永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旅游景区”,正在申报永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研学培训基地。2021年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总收入达800多万元,高峰期游客量每天近2万人。
为打造审章塘村名片,审章塘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瑶族文化资源和良好的自然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致力于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体验、瑶族文化体验、休闲农业体验、生态农业观光等于一体的融合发展产业品牌。经过4年精心打造,累计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形成了占地1500亩初具规模的核心红色旅游精品区、特色瑶乡风情民俗区、优质山水田园奇景区,树立了“旅游+”融合产业发展的道州品牌。
村企融合 描绘共同富裕新蓝图
如何让村民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增产增收?
审章塘村以共建共享为路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建立了“公司+”利益链接机制,吸引村集体资金、社会闲散资金等参与公司联营,同时,拓展村民就业岗位,在葫芦岩红色文化景区项目建设非专业工序和保安、保洁、设备操作、餐饮服务、安全救生等用工全部从本村产生,节假日用工高峰期达200多人。
道县审章塘村。
46岁的审章塘村村民老周以前长年在外务工,由于缺少技术,月工资只有3000多元,夫妻二人两地分居,田地照管不了,家中老人孝敬不到,现在到离家不远的景区餐馆当厨师,月工资达4000元,下班后还能陪伴老人和照看田间地头的农作物,幸福感与日俱增。
葫芦岩红色文化景区开放运营以来,静悄悄的村庄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涌现出22个服务摊位,最小的摊位一年也能赚得两万元的收入。景区餐馆所用食材每年要从村里采购,带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田地里用有机肥种出来的白菜、芹菜、萝卜、辣椒等蔬菜,也常常成为游客争相抢购的餐桌美食,带动了村里蔬菜产业发展。在景区的辐射带动下,审章塘村成立了茶油合作社、文农旅合作社,村里还开展了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户评选活动,村民逐渐改变了“等靠要”思想,从过去“比索取”,到如今“比奉献”“比担当”“比作为”“比文明”,到处呈现向上向善的文明新气象。2021年,审章塘村被评为永州市美丽乡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村庄与景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村民与村庄更加心连心,审章塘村因地制宜挖掘村庄发展潜力,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文生旅融合发展路子,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快步前行,一幅审章塘村版的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正磅礡展开。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成文杰 周纯 郭婳 周道银 谢万波 何少志
编辑: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