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丨理响永州
《理响永州·故事荟》第五期丨乐天宇:高节可风 润泽芝兰
红网时刻
2022-08-04 20:01:16
字号:

“理想照耀中国,理论响彻永州”。大家好,这里是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和中共永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理响永州·故事荟”,我是本期的主讲人胡沁婷。先让我们听一首歌《南泥湾》。熟悉的旋律把我们带到了火热的革命年代,也让我们想起了“南泥湾”的发现者、开垦首倡人乐天宇同志,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九嶷山学院的创始人。

乐天宇:(1901-1984),原名天愚,又称天遇,湖南省宁远县官桥乡麻池塘村人。我国著名的农林生物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中国林科院一级研究员、中国农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和第四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916年,乐天宇考入长沙市立第一中学,在那里结识了毛泽东、杨开智等进步青年。1920年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在李大钊、邓中夏等人影响下,他逐渐走上革命道路。

青年时的乐天宇,用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一片丹心赤诚报国,中年时的乐天宇以满腹学识开荒破土、以远见卓识敢为人先。来听听他是如何让“曾经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的动人故事。

1939年冬,乐天宇到达延安,正是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极为困难的时期。党中央号召边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粉碎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和进攻,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乐天宇建议:要渡过难关,发展边区经济,必须先了解边区经济资源,制定好政策。这一想法得到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李富春的支持,决定由他组织科技人员对陕甘宁边区资源进行考察。

1940年6月,乐天宇一行6人,几双草鞋走遍了两大山脉、6个林区、15个县,辗转47天,行程千余里,带回了2000多种植物标本,为摸清边区的自然状况提供了珍贵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他们一路非常艰辛,经常风餐露宿,饿的时候就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睏的时候就随便找个地方睡上一觉。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只用两匹马和一头驴来拉装备,其余的都是自己用肩膀扛。回到延安时,400多元的经费,还剩下200多元。他根据考察资料,撰写出《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报告》,提出建设边区开垦南泥湾的建议。

朱德总司令阅看报告后,到南泥湾详加勘察,最后下决心调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一面开荒种粮,一面训练部队。此后,中央青委和延安一些机关也陆续到南泥湾开荒生产。毛泽东曾称赞:“这个被人遗忘的南泥湾,今天被这个九嶷山人发现了。”南泥湾的开垦,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曾经的烂泥湾成了陕甘宁北区最有名的粮仓。乐天宇也被毛主席称为可抵十个精锐师的“红色科学家”。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晚年时乐天宇将全部精力和财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为边远地区的寒门和落榜学子点燃了梦想和希望之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乐天宇得到了一笔补发工资5万元。这5万元怎么花?子女们劝他用来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但乐天宇却有自己的主意,他告诉孩子们:“人各有志,为社会做些贡献是我的愿望。我决定用这笔钱为家乡人民做件好事。”

1980年,80岁的乐老从北京回到宁远,将补发的5万元工资用来创办九嶷山学院。那时候办学条件极其艰苦:一不通路,二不通水,三不通电,乐天宇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还免收一部分学生的学费。为了支撑办学,他每月的360元退休金,几乎全部用上。他住的是破破烂烂的风雨楼,每天艰难的爬上爬下;厨房丢掉的菜叶子,他都捡回来煮着吃;每次出差,他舍不得花钱,住的都是2毛钱一晚的通铺;他一如既往艰苦朴素,穿着补丁衣裳,严冬时仍穿着他的旧棉衣和旧胶鞋;他以身作则、事必躬亲,经常工作到深夜。

1983年冬,乐老因长期艰苦生活和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多次转院治疗,医生劝他回京疗养,但他心中总是牵挂着工作。在1984年3月乐天宇又回到学院,他不顾身体虚弱,宵衣肝食地工作,终因年老体衰,心力交瘁,突患脑溢血,倒在了他工作的那张破旧书桌旁。

乐天乐事迹陈列馆负责人、乐天宇侄子乐桂生:“乐老临终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穿的是一件补了又补的衬衣,同时又发现他系的是三截布条裤腰带,十分感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乐天宇作为革命家,他信仰坚定,忠于党和人民;作为科学家,他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作为教育家,他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乐老创办的九嶷山学院如今已是湖南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国家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该以乐天宇的革命品质和崇高风范为榜样,永葆赤子之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强国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阅读:

《理响永州·思政课》第一期丨李达:建党先驱 理论巨匠

《理响永州·思政课》第二期丨陈树湘:断肠明志 绝对忠诚

《理响永州·故事荟》第三期丨陶铸:铸松树风格 成伟岸人生

《理响永州·故事荟》第四期丨何宝珍:永葆贞节 坚守大爱

来源:红网

作者:李胜男 蒋婷 佘永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