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赋红码”事件 相关部门还需尽早给出交代
红网时刻 字号:
2022-06-20 09:18:29

今年4月以来,河南多家村镇银行出现兑付难,储户无法取出存款。6月13日,多名河南村镇银行储户在网络上反映,在来到郑州之后尝试线下取钱和维权,结果健康码被赋红码,随即被相关人员带往相关隔离点。除了这些到访郑州的外地储户,健康码被转为红码的还有人在外地、并未到访或根本没有计划到访河南的储户。随后,环球时报、半月谈、侠客岛、三联生活周刊、第一财经等主流媒体纷纷对河南储户被赋红码一事刊文报道。一时间网上舆论沸腾,一方面舆论指责健康码不能被随意用作他用,也不能成为个人隐私让渡给权利;另一方面,舆论关注调查、剖析村镇银行的数百亿存款无法取现的原因。

不要让健康码成为良民证

随着事件不断发酵,“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行赋红码“事件不断被推上微博热搜,接连几天,#河南红码##河南村镇银行储户被强行赋红码##河南储户红码疑云##河南多部门称不了解谁在掌控红码#等超40个微话题引发网友关注和热议。事件热度持续升温,随即又有数名河南楼盘业主反映,部分停工楼盘业主此前也被赋红码,甚至连申请转绿都被要求写下保证书,保证不去高风险地区,不再去有关部门等。“河南赋红码”事件舆情再次陷入舆论漩涡。

在舆论谴责声音中,河南“健康码”成了“良民证”刷屏网络。整体来看,网民主要观点为:一是认为此做法是损害公信力,二是认为赋红码是侵犯人身自由,三是要求先解决储户们的存款问题。

网友“御风司水梁美丽”:我们不能把健康码办成良民证,不能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啊。违背了健康码的本义,越权修改健康码,伤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红码不能用来堵住老百姓的嘴啊,更不能用来捆住老百姓的腿。

网友“血饮时评”:河南方面为了阻止储户因存款被冻结去外地维权,私自将涉事储户的健康码变成红码,这是典型的以权谋私,利用其单方面信息优势,动用国家保卫民众安全的健康码系统谋取私利,这种严重的违法渎职行为必须严厉处分!国家公权力必须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渎职的犯罪行为提供庇护,健康码保卫的是人民,不要让他成为新时代的良民证!

这是典型的公权力滥用

除网友谴责声音外,众多官方媒体尤其中央级媒体也纷纷跟进,以及专家、大V等谴责郑州方面的奇葩操作。

“侠客岛”直接表态:给维护正当权益的储户赋红码,不知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主意,更不知这种明显有违常识、法治、公理的操作,怎么就能堂而皇之地施行!《半月谈》杂志刊文表示:河南这一事件所暴露出的“权力任性”的危险倾向,警醒我们必须加强健康码的规范使用。健康码是为人们出行和流动提供便利的,绝不能成为任何人任何地方压制社会矛盾的手段。南方日报也表示:大数据管理权不能被如此滥用。

胡锡进表示,各地的健康码只应用于纯粹的防疫目的,如果为了其他目的通过调控健康码阻止特定人员流动,这显然违反相关防疫法规,也会损害健康码的威信,损害公众对防疫的支持。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称,仅仅为了防止受害人聚集性维权,河南有关方面一度动用了给储户健康码赋红码来限制其行动的非常手段,涉嫌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第66条、《个人信息保护法》第34条,相关公职人员涉嫌涉及《刑法》中的滥用职权罪,应该向监察委举报,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

“红码”复绿,舆论持续聚焦背后疑点

截至目前,部分银行储户表示自己的“红码”复绿,但是事件背后的疑点仍在持续发酵,相关部门对事件回应含糊不清,第一财经、21世界经济报道、中新社等多家媒体追问调查谁在“掌控”红码,从河南卫健委、河南省大数据管理局、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郑州疫情指挥部门到郑州12345,相关部门都在“踢皮球”,得到的回复都是“不了解”“不是该部门赋予相关人员的‘红码’”“目前正在落实中”“正调查核实”等。

6月15日,一篇没有消息源的网易号文章《 “河南储户被赋红码”事件,相关部门:技术人员违规操作导致》引发舆论关注,文章直接将河南的健康码变色事件,归结于技术人员的违规操作,让广大网友不禁为码农的命运浮沉唏嘘了一场。但网易在晚间迅速辟谣,网传截图系人为伪造。不少网友表示,红码事件不是一个基层码农误操就可以粗暴甩锅。

不少自媒体、网友持续深挖事件背后疑点,更是提出三问:河南村镇银行的底气何来?谁在背后给它们撑腰?最终拍板决定为储户赋红码的决策者究竟是谁?这场舆论风波还在持续蔓延,自媒体《河南红码事件,或涉高层,是窝案!是大案!》《任你网上骂声一片,有关部门还在装聋作哑》等文章持续在网上发声,强烈呼吁河南有关部门对此事作出及时的回应,详细解答“赋红码”的前因后果,及时纠正、问责,重点是调查清楚几家银行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利益勾连。

舆情点评

在互联网平台,随着舆情事件的快速更新,网络舆情存在着“七天传播定律”的现象,从舆情的爆发到消失,过程只需七天左右。但此次事件似乎并不适用这条定律,从事件爆发到目前,远超七天周期,舆情仍在持续发酵且有上升趋势。一方面,新的舆情源头不断被爆料;另一方面,相关部门面对舆情的鸵鸟政策,相互推诿的态度再次引发舆论不满,致事件舆情关注度居高不下。当务之急,相关部门应直面舆情,尽快调查清楚,回应舆论关切。

1、成立调查组,尽快调查事件真相

整体来看,此次事件发生到今天,相关部门没有一个权威解释,面对问题,互相推诿,没有第三方或者更权威的部门来调查、纠正、问责。当务之急是尽快成立调查组,不管是银行无法取款问题,还是强行赋红码问题,都应尽快调查事实真相,及时维护政府公信力。

2、实时公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舆论关注河南村镇银行的底气何来?谁在背后给它们撑腰?最终拍板决定为储户赋红码的决策者究竟是谁?相关部门应直面这些舆论诉求,实时公布事件调查进展,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升级。

3、线上线下彻查,追究相关部门责任

有关部门应“以百姓心为心”,加快问题解决速度,“赋红码”此种极端“维稳”做法,是权力的滥用,不仅损害政府公信力,还涉嫌滥用职权罪,建议河南省纪委监委及时介入线下彻查,相关部门应追究涉事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同时还要尽快依规依法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刑事责任。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彭梦汝

编辑:白杨波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