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红网青椒计划-202205月报
扫码充电成“投保”,几百块钱非小事
红网时刻 字号:
2022-05-16 16:13:36

文章顶部配图·青椒计划.jpg

□孙依琳 (郑州大学)

近日,南京市民胡女士的父亲,在小区给电动车扫码充电时,莫名“被投保”了两份保险,一份255元,一份156元。相关保险经纪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南京消费者想退保并不容易。在向多部门投诉后,胡女士最终退保。记者实地体验发现,目前充电桩安装公司已进行整改,设置在充电页面上的保险广告已消失。(5月13日 《扬子晚报》)

小区充电桩属于公共服务设施之一,大众自然只关注它的便民性,很少会对此类东西抱有警惕心理。更何况,二维码广告套路深,点开新闻中充电小程序的界面,充电费用的支付按钮在最底层,字小又看不清;而设置在支付按钮上方的保险广告,其绿色的“确认”按键却又大又明显。这一“小”一“大”的区别给不少消费者,尤其是对智能设备的使用不熟练的老年人,埋下了陷阱。如今,虽然我们大力强调生活的“助老化”“适老化”,但偏偏有部分商家把这当成了新的“流量密码”,把“坑老”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打着赚老人的钱的“如意算盘”。

同时,这种广告不仅对老年人来说极其不友好,对年轻人来说,也是一样防不胜防。相信大家都见过被贴满小广告、二维码的共享单车,像是得了“牛皮藓”一般,好好的车成了移动的“广告牌”。一些尚有良知的商家把二维码贴在车身,一些更为恶劣的直接把共享单车扫码的地方给贴了起来,给消费者又埋下了一个大“坑”。二维码本身长得十分相似,想骑车的人一不小心就车没骑成,钱倒付了几次。虽然共享单车有其商业性,但它也拥有“共享、服务”的特性,这么干等于“损人利己”。

此类广告还面临着处于法律灰色地带,难以监管的问题。涉案金额虽然不大,但这也正是其广告的“狡猾之处”。保险资深代理人认为,此投保流程有误导可能,如果投保前有健康问题却未告知,后期即使出险,也可能难以理赔成功。保险公司打了电话退保也是“踢皮球”,是因为这种行为不过是在“薅羊毛”,看重的并非长久生意,而是许许多多的“几百块”。

另一方面,虽然吃了亏,但很多人可能要么没发现,想不通这笔钱是怎么花出去的;要么自认倒霉,就当花钱买教训,毕竟投诉这件事,该找谁?该谁管?都是普通民众很难回答的问题。并且一想到投诉举报所可能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不少消费者便会选择“算了”来了事。

然而,难管不代表不该管。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细则,加强对此类公共设施广告的监管。一是广告的形式不能和使用公共设施冲突,比如在付费界面中,投保标志比支付标志更大的“怪事”。二是广告要有风险提示和支付金额限制,既然借了一些“便民”的好处,就更不能在“坑民”的路上越走越远,此类渠道不可成为赚快钱的方式。三是加强行业自律,部分企业和物业想赚钱无可厚非,但应该明白什么能接,什么不能接。

二维码广告泛滥成灾,对城市形象、公共设施形象都是一种损害。对于相关企业来说,“几百块钱”也并非小事,骗了十个人,那就是几千块;骗了几百个人,那就是几万块,最终,短时间内的钱可能赚到了,长时间内的口碑也失去了。

来源:红网

作者:孙依琳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