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舆评】立案调查!论文答辩季离不开的知网终于织网自缚?
红网时刻 字号:
2022-05-15 09:35:50

该来的总会来!

市场监管总局在前期核查的基础上,

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图片1.png


5月13日16时40分,针对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一事,CNKI知网通过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回应称:今天,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知网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我们坚决支持,全力配合。

图片2.png

相关数据显示,知网在高校市场的占有率为100%,其他主要市场的占有率为60%以上。知网坐拥6000多万份文献、核心期刊收率为99%。其核心用户覆盖各国重要高校、研究机构、政府智囊、企业、医院、公共图书馆。2021年,知网的个人读者超过2亿人,日均访问量达1600万余人次,全文下载量达到23.3亿余篇。

除了学术资源丰富外,知网也是中国目前公认的查重准确率最高、检测速度最快的软件,并依靠独家版权锁住了很多忠实用户。近年来,知网使用率不断提高的同时,负面舆情频出,风波四起。

论文答辩季离不开知网,但……用户体验设计烂,昂贵收费制度呕,仰天长啸破口骂,低头仍做查库人,这是在准备开题、写论文或者即将盲审时的你吗?

收费与定价,往往是市场机制,但为什么这么好的生意没有竞争者?这背后有什么值得深挖的社会问题与腐败根源?

大瀚专家观点

王小杨:要拓展学术评价的路径方式,建立更科学更开放更多元的评价体系。如知网之外的其他平台,包括新闻网站在内,也应当成为衡量学术影响的因子。于学界而言,也该慢慢认识到,知网仅仅是一个学术资源共享的平台,不可迷失于它所谓的“学术话语权”。再就是不妨探索新技术,促进数据资源要素的市场化,建立收益共享机制,重构知网的商业模式。譬如,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溯源、确权和收益分享体系,以此真正保护知识生产主体的权益。

享耳:知网所谓的频频整改为啥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或满意?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所谓的频频整改根本就没有真正解决使用者最关心的问题:收费畸高。近年来,收费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是越来越高;在不断涨价的过程中,知识分子根本没有话语权,说白了就是一个典型的霸王条款。许多读者吐槽:自己下载自己的作品竟然也还照样收费,引发众怒。

曾文英:我们清楚,知网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网站的成本低廉,运作也很简单,未来的路子还是应该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才能挽回和吸引更多的用户。不管如何,众多企事业科技人员还是离不开学术电子资料的查询与运用,许多高校师生还需要论文查重,知网资源何愁“嫁不出”?我们认为,只有构建共享互利、对等共赢、真诚合作关系,知网才有新的出路!

许岱巍:知网平台早被资本所掌控,挟垄断地位疯狂逐利。“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建议国家全资收购知网,尽最大可能体现公益属性,大大降低各项服务收费标准甚至绝大部分免费。

媒体观点

光明日报:这是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对平台经济依法实施常态化监管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学术文献数据库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推动创新发展、保护以作者和读者为主体的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点资讯:2021上半年,中国知网主营业务收入高达4.96亿元,归母净利润约为1893万元,毛利率约51%。

中新经纬:知网关联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其中,《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涉及上千条法律诉讼,其作为被告的近800条信息中,案由为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和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超过700条。

网民观点

@一些美好的图:本来是一个普惠的行业,非要办成一个暴利公司!取缔知网,免费查重!知识的交流不应该被第三方挟持!

@下沙可能西宁市:我在杂志社的时候,知网及其旗下平台收录了我们很多文章,付费下载量也很高,但知网只会象征性给我们一点报酬。它利用平台优势两头欺负,一边是低稿酬、零稿酬,一边是高收费,哪有一点知识平台的风骨?

@南海泛舟:有人说知网收费低了会影响作者的稿费,导致作者没有创作的动力。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知网对每一篇博士论文的稿费是100元,硕士应该是80元。以我身边人的概率来讲,估计没几个领的,包括我在内。

@路诞先生:虽然大快人心,但有关部门介入速度还是太慢,知网作威作福多久了?我觉得面对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主动作为,而不是靠舆论推动。

@张捷观察:中国反垄断任重道远,处罚的力度经常不够,罚酒三杯而已,应当加大力度。

@看不懂搞不懂:试问:如果一个产品的价格每年涨幅20%,相应服务有提升20%吗?所以知网涨价背后的盈利模式,当真合理吗?

舆论漩涡中的知网究竟犯了什么错?

知网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结合“中科院停用知网”的负面声音来看,中国学术圈似乎对知网已经忍无可忍了。

高校诉苦商业行为:“查重收费,知网最贵”

近年来,已有多所高校对中国知网的服务价格过高及涨价问题提出质疑。如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因续订中国知网的价格大幅上涨,在学校官网发布停用中国知网的通知,极大影响了高校师生对学术电子资源的正常使用。

对于学生或其使用知网的用户而言,一方面,下载论文收费过于高昂,一般按下载论文的页数计费,如期刊论文每页0.5元,学位论文每本15~25元等;另一方面,中国知网提供的“学术不端检测服务”,仅能购买该服务的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管理部门限制使用,且按照论文字数进行收费,一篇本科论文查重一次就要近200元。

图片3.png

为了节省费用,部分学生在一些不正规查重软件上查重,泄露了自己的论文信息;还有不少学生被迫以高价从“不正当渠道”购买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服务……价格畸高之下乱象频出,某些“商家”借机牟取暴利,严重损害了学生群体的正当利益。

作者质疑道德情怀:“为什么我创造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知网年收入近12亿元,毛利率近54%。与之高昂的收入相比,收录论文的作者的报酬可以说是“沧海一粟”。去年年底“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赔偿70多万”等相关消息就曾在微博上引发热议,也让中国知网再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早在2008年,就有78名硕博士联合状告知网数据库侵犯学位论文著作权,其中21起获得法院判决支持。同年,104名硕博士再次将知网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权。但真正维权成功的作者并不多,被判赔偿的案例也少,且基本停留在一事一议的层面。

图片4.png

知网博士、硕士论文著作权人稿酬及其他权益

从这个层面来说,知网涨价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其实是:科研人员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投稿了,得花钱;事后知网拿着这些论文去挣钱,并且钱还没有作者的份,即使是作者下载这篇论文,也得花钱。作者全程都是“花钱”的状态——花钱搞研究,花钱投稿,花钱下论文,而钱都让期刊和知网挣了。

行业指责垄断竞争:“知网凭什么在垄断道路上狂奔?”

回到知网出现的初衷,它的定位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社会性和公益性应该是其特有调性。而我国每年高校的财政是由政府统一支出的。也就是说,知网挣的钱其实是国家支持科研的钱。

当前,我国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在于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作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中国知网的公共性、重要性决定了其应承担相应的公共性义务,如满足公众对知识的需求,提供均等化服务,传承我国学术和文化,与国外相关学术科研机构合作等。

图片5.png

但由于以往对中国知网相关许可定性为普通许可,导致对中国知网建设运营所完成的任务性质并未能明确,从而使得中国知网过度以营利为目标。且一经与资本挂钩,便形成了资本垄断,在资本链的原始利益驱动下,削弱了社会服务的公益性,违背了知网建设的初衷,逐利性成为知网的最大追求,严重损害了使用者的利益,尤其是收入不高的学生、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等。

知网哭穷赔不起1200亿?

4月28日,山东省女作家唐效英把知网告上法庭,一审获赔22800元。关于版权赔付问题,此前,“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赔偿70多万”一事也曾引发热议。有传言称,如果都按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赵德馨教授200元/千字的标准赔偿的话,知网在库作品大概要赔偿1200亿元。

针对知网系列问题,大瀚法律顾问表示:

第一,在知网产生之初,就有国家政策和国家资源的大力扶持,理应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保持恰当均衡,且价值砝码偏向社会效益。遗憾的是,目前是一家独大,赢家通吃,掌握着不容讨价还价的价格独断权。这显然违背了设立之初衷。

第二,知网曾无视作品创作者的合法权益,采取诸多侵权手段,扩充其数据库,当时作者们都基于公共利益予以了宽容待之。现在其利用优势地位,肆意拒绝、否定著作权人的正当要求,这是两个案例缘起的背景。

第三,相关国家机关联合介入立案调查,并对其知识产品及其衍生服务全面调查,深挖背后的腐败问题,予以依法干预。

知网还要困在自己织的网里吗?知网高价收费可对得起自己“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名头?知网还能找回“打造支持全国各行业知识创学、学习和应用的交流合作平台”的学术初心吗?

知网是否涉嫌行业垄断、频频整改为何不见成效、相关问题如何整改等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必须得到回答!

作者:

梅文慧湖南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大瀚舆情智库首席专家

刘雅忻、赵语童、王仪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大瀚舆情

作者:梅文慧 刘雅忻 赵语童 王仪

编辑:白杨波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