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八旬老人患艾滋,不精不诚何以为医?
红网时刻
2021-12-20 17:19:39
字号: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近日,83岁的龚婆婆因为被重庆江津区中心医院诊断出“艾滋病”而情绪崩溃,周围的舆论压力让龚婆婆感觉丢脸,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明确是误诊后,医院医生只是表示“你妈妈是阴性就好了”,并没有再进行解释。(12月17日 《潇湘晨报》)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的首篇《大医精诚》中,提出了关于医德的两点要求:第一是精,医生应该有精湛的医术,即“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医生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要“普救含灵之苦”。即使是在今天,“大医精诚”的要求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误诊艾滋的事件中,医院的行为在“精”和“诚”上都没能达到要求。

所谓不“精”,是医院方在告知情况时表述不清晰,说明不够专业严谨。事件发生后,该医院的一名医生在答复媒体时称,医院只有资格做筛查,给患者做的是筛查实验而不是确诊实验。由此可知,该医院清楚自己的医疗范围及其意义。然而在告知患者筛查实验结果时,为何表达为“是HIV阳性,也就是艾滋病”,让龚婆婆误以为自己已然确诊。此外,医生还告知龚婆婆家属“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一是性传播”,让龚婆婆及家属“不舒服、很生气”,为何不能说明艾滋病所有可能的传播途径,让重视清誉的老人家不至于陷入屈辱而无可奈何的境地。

所谓不“诚”,是医院方在明确是误诊后,态度随意,忽略了龚婆婆及家属背负的压力。筛查实验结果得出后,为防止传染,龚婆婆及其家属清理衣物、购买药物、租房,还思索可能的感染原因,劳心劳力的同时,一家人还被指指点点,颇为屈辱。尽管这一切情况的发生与龚婆婆一家缺乏相关医学知识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医院方。在确认误诊后,认清错误,主动道歉,弥补损失是医院方的正确行为。想用轻飘飘的一句话为误诊画上句号,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通过疫情,我们对医生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无数医生无私奉献,志存救济,是爱岗敬业的社会积极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相反,不“精”不“诚”的医生和医院,正打击着社会对于医护群体的尊重,使医患关系更易趋于紧张。新闻中,医生因自身的失误导致患者陷入尴尬痛苦的境地,在明确是误诊后也没有正式道歉,最后不痛不痒的说明甚至无法看出愧疚,这般行为只能寒了患者的心,传递医患关系的负熵。医院方需明确,医生与患者是命运共同体,应让医生全力医治、患者施以信任的融洽医患关系成为常态,将“大医精诚”作为行为准则,才能破除不“精”不“诚”的现象。

艾滋病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疾病,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携手应对挑战。同时还应知晓,有时比艾滋病更可怕的是无知和偏见。误诊事件中,龚婆婆一家就受到了来自周边人的嫌弃和鄙视。作为拥有专业知识的医生,更应该借此机会普及相关知识,尽力消除歧视,而且应当意识到,终结疾病大流行的过程中,面临的疾病类型绝不限于艾滋病,我们还会与其他疾病及其周围附着的偏见斗争。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播有价值的科普知识,做到生命至上,“大医精诚”,考验着医生的智慧和担当。

对于医者而言,“精诚”二字,是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品德,也是医生之所以为医生的关键。

文/陈倩 (重庆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陈倩

编辑:刘昱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