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频频走红的论文致谢中,当窥见学者该有的“真”态度
红网时刻 字号:
2021-11-06 22:41:40

——本文系红网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又一篇博士论文致谢火了。

继中科院大学博士黄国平和北大博士肖清和的博士论文致谢、后记在网络走红后,东南大学工学博士仲济涛2015年撰写的一篇博士论文致谢词,近期同样在高教圈广为流传。仲济涛在文中通过回首求学路,描述了父亲、大哥、妻子对自己的支持和关怀。(11月5日 澎湃新闻)

尽管致谢里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几位作者都有着相似的人生境遇——同样出身寒门,求学经历也同样坎坷。在这几篇致谢中,既没有华丽的词藻堆砌,也没有模式化的通用模板,而是实实在在地对自己进行总结、对人生进行反思,凭借真诚、朴实的文字打动了读者。

虽然只是与研究内容关联不大的论文致谢,但作者并没有因此敷衍了事,仍能用心对待认真总结,足以从“细节见人心”,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一个研究者对待学术的真诚态度。

学术研究通常是枯燥的,但不意味要掏空心思逼迫自己做研究,在乏味的研究生活中丢掉激情。抛开模式化、刻板化的套路与模板,学术研究应当以热爱、真诚为基点,而不是成为磨平个人光芒棱角的“利器”。

论文致谢走红背后,作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是引发大众共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们也应当窥见,饱含人生艰辛的文字背后,是他们对学术的真心付出与对初心的坚守。

与几位学者“出圈”相反的是,真诚这个本应当成为学术研究最基本要求的特性,在今天,却成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近年来,随着海量网络信息获取越来越便利,学术造假、学术抄袭等事件时有发生,从掀起论文查重之风的翟天临事件,到去年发生的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两硕士论文雷同”事件,层出不穷的学术圈负面新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学术研究真实性的信任度与好感,也破环了学术界积极良好的学术氛围。

针对不良学术风气的整治,教育部近几年来也连续发布《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多部文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术不端行为,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术造假与抄袭现象。

“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学术研究无论再怎么创新,始终也抛不开一个“真”字。怀着真诚、真心、真情做研究,应当成为常态。

学术研究推动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延续。只有在严格遵循学术规范和道德的基础上,以真心相待,以真诚为底色,才能锻造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成果。

文/苏靖(广西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苏靖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