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红网青椒计划-202107月报
城市内涝需要多元主体共治
红网时刻 字号:
2021-07-24 19:02:27

青椒计划系列评论.jpg

7月17日以来,河南多地出现了持续性的大范围降雨,多个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道路积水严重,公共交通瘫痪。根据水利部数据,2010年至2016年,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80座城市发生过内涝,造成的财产损失不计其数,这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顽疾之一。城市内涝的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绝非水利部门一家的努力。在治理层面上,应做到社会多元主体共治,地上与地下联动。

城市内涝之困是对一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莫大考验,以往我们会把问题归因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老旧或破损,认为只要改善排水设施就能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可事实上,这类做法不但没有使城市彻底摆脱内涝的局面,还将本应该参与内涝治理的相关主体划出了治理边界,造成了内涝治理主体相对单一的局面。同时,单纯的通过技术手段改善排水系统,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因降水量过多而造成的大面积积水,但无法根本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

城市内涝是指在城市中因降水过量而导致的洪涝灾害,它与其他洪涝灾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发生在城市之中。而城市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态体系,如果仅仅按照“哪里有问题,就补哪里”的简单思维去治理城市内涝,看似是对症下药,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无异于隔靴搔痒,不能彻底解决因内涝给城市基本运转带来的问题。

近些年,众多社会人士主张将“海绵城市”开发与建设作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金钥匙。此次郑州发生洪涝灾害后,有网友质疑郑州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郑州市城建局随即表示,自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以来,截至2021年5月29日,郑州全市共计消除易涝点125处,消除率77%。浙江工业大学“海绵城市”研究中心主任陈前虎对媒体表示,此次河南遭遇的大雨灾害非常罕见,不是海绵城市建设所能解决的。

如果将视野放宽,我们可以观察到,有两类区域是城市内涝发生的重灾区。一类是历史相对悠久的古城,这类城市的排水系统整体较为积弱,需要对地下既有的管网修护和更新,在城市的“心脏”动刀子,必然会对城市运转带来诸多临时性的麻烦。另一类是在新建城区,由于地上与地下的规划建设未能做到同步,往往就会出现“地上建设光鲜亮丽,地下其实暗藏危机”的局面。因此,既要修复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又要将新城区的排水系统与城市开发建设相适配,这对于城市相关管理部门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文龙,曾在广州市防暴雨内涝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中指出,要建立政府统筹,水务主导,部门联动的城市内涝治理机制,同时还提出交通、住建、规划等部门应该按一涝一测的原则,负责局部战场,这样就可以实现城市洪涝治理的标准检测。

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政府部门可以考虑针对险情成立专门的应急小组,充分发挥民间救援组织的力量。在河南新乡发生洪灾时,官方就提倡外地前来救援的组织可联系本地应急管理局,由其进行统一调配。同时,市政部门也要配合水利部门加大对相关路段的勘探,在涉及到本市人群聚集的重点道路时应给予高度关注。此外,还要对破旧以及瘫痪的排水管廊进行维修和换新,并定期检查有关设备的运行情况。

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立体的生态系统,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首先要意识到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治。另外,地下的问题一定会与地上相勾连,在治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地上与地下联动起来一同规划和建设,使城市发展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文/付家豪(河北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付家豪

编辑:张瑜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