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2)何叔衡:忘家念家
红网时刻 字号:
2021-07-07 07:31:12

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45岁的湖南宁乡人何叔衡是十三位代表中的最年长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他抛家舍业,为革命奔走,自称“忘家客”,1935年初,他在从中央苏区向外转移时壮烈牺牲,践行了他“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1.6万余名红军将士奉命留守中央苏区。悲壮留守,九死一生!1935年初,中央苏区陷落,何叔衡同瞿秋白、邓子恢等经闽西向外转移,2月24日,在福建长汀水口小迳村遭敌人围堵。

福建省长汀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 丘启源:由于何叔衡年龄比较大,身体体力不支,眼看敌人就要追上来了,他跟邓子恢说,子恢同志,我不能连累你,你赶快突围。

在危急时刻,这位59岁的革命长者,为了不拖累同志,也为了不当敌人的俘虏,纵身跳下了悬崖。

谢觉哉之子 谢飘: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宁死也不屈,可能他就是这个性格。

1913年,在乡间教书的何叔衡,从老家宁乡来到长沙,考入湖南第一师范。这一年,他37岁,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学生。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副馆长 张颖:何叔衡经常与小他17岁的毛泽东一起去讨论时事,切磋学问,他的学识、品行以及见解深得毛泽东的尊敬,而毛泽东的远大志向、政治抱负和求真欲望也让何叔衡十分钦佩,很快的,两人就成了志同道合的忘年交。

何叔衡与毛泽东一道,先后参与创立新民学会、湖南俄罗斯研究会、湖南自修大学、湘江学校,介绍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人赴俄留学,培养了郭亮、夏明翰等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何叔衡倾注满腔热情,呵护提携后辈,团结进步青年,被谢觉哉称作培养革命青年的“抱鸡婆”。

谢觉哉之子 谢飘:(何叔衡)就像母鸡,孵了一窝小鸡,然后他就照顾这一窝小鸡,就是“抱鸡婆”。南方都这么叫的。就是对年轻人特别关照。

一百年前的6月29日,毛泽东与何叔衡作为长沙代表前往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当天,何叔衡的同乡好友谢觉哉写下了这段含有暗语的日记。

谢觉哉之子 谢飘:当时我们看了日记以后,觉着我爸爸是知道他是干什么去的。要不然他为什么给它个圈上几个圈儿,我后来问过他,我说这几个圈代表什么意思,他说是共产主义者。

1927年马日事变后, 51岁的何叔衡离开湖南,前往上海。妻子袁少娥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

何叔衡孙子 何海文:国民党的来我家抓人,我爸爸背着奶奶就跑,这里都是山路,那时候住在这个房间,从后面山路跑出去。

何叔衡故居管理处讲解员 王楚君:尽管生活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之下,袁少娥心中却一直相信着革命必将取得胜利,自己的丈夫也一定有一天会回到家中来。

1928年夏,何叔衡前往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途经哈尔滨时,他作诗自勉:“身上征衣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为国家忘小家,一句“此生合是忘家客”,道尽他许党报国的赤诚。

长沙市文史专家 易凤葵:何老在莫斯科学习的时候,非常牵挂老家,牵挂老伴。他多次给家里写信,并且告诉儿子。他希望他们能回信,叫他母亲能够自己讲,他说她的口气我是知道的,我是能听懂的。

在家书中,他写道:“我的老妻,您如果活到六十岁,我或者与您有见面之日。”“我是永远要对得起我的骨肉和您的呀。”

何叔衡故居管理处讲解员 王楚君:从这样一份深情的家书当中,可以听出何叔衡对妻子的一片深情和忠贞不渝,这也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烽火岁月,他们最朴实爱情的一个见证。

1931年,何叔衡来到中央苏区,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检察、民政、司法部门担任要职。作为红色政权的首任“大法官”,他反腐肃贪,嫉恶如仇,提出“严明党纪,坚决打击一切贪污腐化分子”。 1932年5月9日,江西瑞金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以来被处决的第一个贪官。

瑞金市委党史办苏区研究中心主任 钟燕林:何叔衡重调查、重证据、重程序,在查处谢步升的案件以后,他又先后查处一大批贪污腐败分子,苏区群众扬眉吐气,称他为“苏区包公”,毛泽东同志因此评价他为“叔翁办事 可当大局”。

在中央苏区,何叔衡还顶住各种压力,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不久遭到“左倾”领导者的排挤和打击,1933年被撤销所有职务,但他仍然忍辱负重,继续积极为党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49年,全国解放的消息传到宁乡,苦等丈夫20多年的袁少娥特意做了一双新鞋,满怀希望地等待何叔衡回乡。

何叔衡曾孙 何盛明:太婆就一直问太公为什么没回来,一直就在家里哭。她对两个女儿说,我的眼泪都要流干了,我的眼泪水都能接几水桶。

长沙市文史专家 易凤葵:袁少娥在临终前,她对儿女们说,我生前没有跟你们父亲见上最后一面,我死后希望和他葬在一起。

然而,何叔衡烈士的遗骨一直没有下落,在福建长汀小迳村的山崖下,只留下几颗纽扣和一盏马灯。“忘家客”何叔衡再也没能回到家乡,回到妻子的身边。在故乡的山坡上,静静地矗立着袁少娥一个人的坟茔。

今年端午节,是何叔衡145周年诞辰,何家后人聚在一起缅怀先祖、重温家训。“我的人生观,绝不是想安居乡里以善终的,绝对不能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以愚懦子孙的。”何叔衡家书中这些闪耀着高尚人格光芒的文字,至今影响着他的后人。

如今,何叔衡的后裔已传至第五代,共有120多人,大部分都留在农村。何海文是他唯一健在的孙子,年轻时当过兵,转业后在沅江市肉联厂工作,直至退休。

何叔衡孙子 何海文:人要勤俭持家,对人要公,不能有私心,我都是这样做的,还是没有丢脸,没有抹黑。

何盛明是何叔衡的曾孙,他当过矿工、钢厂工人,上了岁数后就一直在家种田。

何叔衡曾孙 何盛明: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不向上面、向组织、向国家伸手要这要那,都不要,都靠自己,靠自力更生。

以身许党、为国忘家,江山多娇、如您所愿!何叔衡烈士无私奉献、敢于斗争、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一直滋养着家乡这片热土!

如今的宁乡,经济总量已超过一千亿元,县域经济竞争力跻身全国百强县第21位,昔日传统农业大县正在蜕变为现代工业强市,幸福新宁乡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胡湘平:铮铮品格 金刚不坏

共产党人,是超越了个人利益而献身于国家民族的人。何叔衡一生所追求的,不是“安居乡里以求善终”,不是“为一身一家谋升官发财”,而是“只望活的人要真活,不要活着还不如死”。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忠诚、对理想的追求,不但远远超越芸芸众生,就是比起历史上那些“圣徒”、“苦行僧”也毫不逊色。何叔衡深爱着妻子与骨肉,又不得不忍痛“忘家”,他对青年革命者无比温情,甘当“抱鸡婆”帮助他们成长,对贪腐分子铁面无情,坚持以雷霆手段清除害群之马。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他们的“特殊性”,不在于肉体上多么超凡脱俗,而在于其信仰、意志、品格金刚不坏。革命先烈身上所折射出来的闪光品格、道德操守、崇高境界,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本色、不懈进取、不负人民。“忘家客”终未归家,但他的精神火种却已归来,燃起熊熊烈焰,在家国天地燎原,将日月换了新天!

来源:芒果云

编辑:黄河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