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雯,女,湖南邵东人,助理社工师,株洲市种子社会工作服务与发展研究中心传播官、“源之少年·少年公益小记者”项目主任、儿童“五防”安全教育课程讲师、2020年度“株洲市优秀青年志愿者”。
初心萌芽,为社工传播发声
2019年3月,在机缘巧合之下,从小擅长写作、热爱拍摄的刘嘉雯成为了株洲种子社工的一员。在面试中,她说:“应聘之前,我从没听过社工,应该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所以它需要被传播,被更多人知道,刚好我可以。”自此,她从“传媒”正式转行“公益”,并迅速熟悉了这个全新的行业,于同年6月通过专业考试,正式成为一名助理社工师。
初任机构传播官,刘嘉雯认为,她要做的,只是将自己的本职能力最大化,即写好每一篇新闻稿件、做好每一场拍摄记录、干好每一次宣传造势,一切工作行为,都仅仅出于职业本能。家人朋友不理解的声音环绕着,这份忙碌又低薪的工作是正确选择吗?她也常常这样问自己。
此时,株洲遭受了数十年一遇的洪灾,在机构办公室的组织号召下,她与一众社工、志愿者一同,在17个小时内完成了600个儿童温暖包、粮油包的分装打包,并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协同多家志愿组织,将机构链接的3100箱(共计74400瓶)冰露矿泉水运送、分发至醴陵市左权镇灾民手中。大灾当前,传播官终于走出长久驻扎的办公室,扎入赈灾一线,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一起,在闷热中挥汗如雨,在大雨中一往无前。真正体验过无畏、无私的志愿精神后,于她而言,“公益传播”这件事不再只是工作,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自驱使命,社工之路,她走得也愈发坚定。
走入社区,将公益付诸实践
常常坐在电脑前码字写稿,刘嘉雯对一线社工服务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机构组织的社区服务,在参与拍摄素材之余,她也会配合活动执行,比如入户慰问,也是在这样的一个契机之下,她结识了公益路上的第一位“圈外好友”——朱奶奶。
那年,她随同事入户为社区老人送去端午慰问物资,应老人需求为其拍摄一张照片,从而添加了朱奶奶的微信好友,自此,老人随时关注着她的微信动态,会主动在“9.9公益日”为筹款项目捐款,坚持为她的线上参赛作品每日投票,像关爱亲孙女一样,关心着小姑娘的生活日常,为她的公益事业拍手叫好。这一系列举动让刘嘉雯备受感动,也让她对社会工作的为老领域更多了几分关注。
节假日,她偶尔会带上不同的同事前往朱奶奶家中,陪奶奶安静坐着,听爷爷讲述当年抗美援朝的亲身经历,同两位老人谈论自己的工作趣事,像家人一般的家长里短,是最让人安心的一种互相陪伴。除此之外,刘嘉雯也常会抽空参与同事组织的“爱与陪伴”老人心灵呵护活动,与社区、大学生志愿者结队,前往不同的老人家中,进行约1小时的心灵陪伴。时间虽短,但能为老人带去快乐,她觉得非常有意义,同时,她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服务过程拍摄并剪辑成一个个纪录片,发布至各个平台,希望能响应更多人,加入到爱老敬老的队伍中来。
精益求精,用生命影响生命
陪伴老人,是给予精神慰藉;陪伴孩子,是促进健康成长。初入种子社工时,几乎每个周末,刘嘉雯都会参加机构自主研发的“源之少年·少年公益小记者”项目的青少年公益实践活动。起初,她的身份是通讯员,负责拍摄素材、编写稿件,慢慢地,她开始尝试活动领队,带领孩子们穿梭在株洲各个角落,清理河滩、劝导交通、保护候鸟、分类垃圾……她亲眼见证了胆小的小女孩迈出独立采访的第一步,调皮的小男孩为消防员送上手绘感恩卡片,孩子们走上街头为陌生人送去温暖的拥抱后,在活动尾声将她团团抱住——她将这些细小的成长故事,与这个让她感动的项目搬上演讲台,捧回了湖南省第四届青年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金奖奖牌。
作为“源之少年”项目主任,她共组织策划了株洲青少年公益实践活动40余场,直接服务少年儿童800余人次。在团队的共同协作与打磨之下,该项目已完成品牌注册,形成标准化执行模板,并复制到全国的15个地区落地执行,共开展活动200余场,服务少年儿童3800余人次。
身为社工,在影响服务对象的同时,自身也同步被影响着。在刘嘉雯看来,当一个人把自己都无法理解的事情,倾注满腔热情,做成一种态度,当成一种习惯,那一定能击碎一群人的“不理解”。抗洪救灾、资源链接、线上防疫、筹款捐赠、志愿服务、爱心陪伴……她一步一脚印的公益践行,也终于影响到了身边人,昔日不理解的声音日渐减少,亲朋好友不仅认识并认可了社会工作,更自发地成为了社会工作的支持者和传播者。
600余篇文稿,18万阅读量,入职两年多来,刘嘉雯将自己定位为社会工作的一个输出窗口,始终用最真实的记录感召着他人,用生命影响着生命。她深知,专业需要深耕,公益需要坚持,大众需要被影响,社工行业需要更多“窗口”的加入与投入,而唯有将社会工作的传播进行到底,2019年春天播在她心底的那颗种子,才会真正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周晓玲
编辑:刘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