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穿山甲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 吴诗宝供图
穿山甲妈妈携宝宝上树觅食 吴诗宝摄
正在挖掘洞穴的中华穿山甲 张富华 徐娜摄
野外活动的中华穿山甲 吴诗宝 孙建坤摄
2020年我国将中华穿山甲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吴诗宝供图
中华穿山甲意为“幽灵”,形容其夜间活动,生性隐秘,是一种习性似幽灵的哺乳动物。中华穿山甲具重要的生态价值,它能控制森林生态系统中白蚁的数量,减少对森林树木的危害。它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科普价值,是研究哺乳动物系统发育、起源演化、适应进化不可缺少的模式动物,也是研究因人类活动而濒临灭绝的代表性物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和了解独特的中华穿山甲。
鳞片覆盖的穴居生物
首先,说说中华穿山甲的外形特点和生态习性。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头面、颈背、体背及两侧、四肢外侧、尾背腹部覆盖着坚硬重叠的鳞片,似盔甲,能对身体起保护作用。其余部分无鳞片,仅生有稀疏的毛发。鳞片颜色通常为黑色、深棕色、棕黄色或深灰色。躯干部的鳞片沿背中线向外排列分布,共15-18列,尾侧缘鳞片向外折叠,呈尖锐折角,覆盖尾的背腹面,每侧16-19枚。尾长不到体全长一半,相比其他穿山甲较短,因此也被叫作短尾穿山甲。由于它的体表鳞片排列似鲤鱼的鳞片,故在一些地区也俗称其为鲮鲤。因体背鳞片,四肢短,行走贴近地面,也常被误认为爬行动物。
中华穿山甲一般栖息在人为干扰少、食物水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乔木郁闭度适中、林下灌草茂密,海拔100-1500米之间的向阳低山丘陵。中华穿山甲仅食蚂蚁及白蚁,对蚁的种类也表现出选择性,是高度狭食性动物。挖掘能力极强,营地下穴居生活。洞穴是穿山甲居住、产仔、育幼、躲避不良气候及天敌的场所,在它的生活史中极其重要。它每天出洞活动时间很少,大多数时间待在洞里,出洞大多是为了觅食、求偶及排便。体温比其他哺乳动物低,调节能力也较弱。遇到危险时,它会就地卷成球状,用体表坚硬的甲片保护裸露的腹部,不过这种御敌行为使其极易被人捕捉。它的繁殖力低下,一般每胎仅产1崽,每年仅产1胎,母兽繁殖年限估计最多只有15年。
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关于中华穿山甲的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据文献记载,中华穿山甲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的省区,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广东、贵州、西藏、海南、河南、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均有分布,它的分布北缘通常不跨越长江,河南是资料记载在长江以北有分布的唯一的一个省。有少量见于国外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麓、不丹南部、印度北部和东北部、孟加拉国西北部和东北部以及东南部、缅甸西北部、老挝北部和安南地区、越南北部、泰国西北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穿山甲在我国较为常见,八九十年代,巨大的市场需求导致中华穿山甲资源被过度利用,再加上栖息地的破坏,使其数量急剧下降。现在中华穿山甲在多数分布区几乎绝迹。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第一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估计,曾经是中华穿山甲资源大省的广西全区只有990头,种群密度低至每平方公里0.043头。据估计,至2019年,我国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至少下降了90%左右。
目前,我国的中华穿山甲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一是过度利用。过度利用是中华穿山甲濒危的首要原因,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益刺激了中华穿山甲被大量猎杀,特别是食用市场的扩大。同时,由于资源短缺,中华穿山甲的甲片收购价格也由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每公斤5-6元,上涨到现在每公斤4000-5000元。
二是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我国有中华穿山甲分布地区的天然林于20世纪50年代后遭到数次大面积砍伐,使中华穿山甲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和丧失。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和经济林木种植导致中华穿山甲栖息地破碎化。林区水电工程建设也是栖息地破碎化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有些林区内围绕山体修建的引水沟深度和宽度达1米以上,使动物难以跨越交流,常有动物跌落其中导致死亡的事件发生。事实上,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中华穿山甲濒危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过度利用同等重要。
三是物种本身的原因。中华穿山甲极易被捕捉,且繁殖力低下,过度捕捉导致种群结构破坏后很难恢复。
中华穿山甲的生存与发展
关于中华穿山甲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国际社会对穿山甲的保护极度关注,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受胁红色名录将中华穿山甲升级为极度濒危等级(CR)。2017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中华穿山甲由CITES附录Ⅱ上调为附录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穿山甲的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国家重大决策,让中华穿山甲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并于2020年将中华穿山甲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启动了全国穿山甲资源专项调查,在广东成立了中国穿山甲研究中心,制定我国穿山甲保护行动计划。全国各级执法机关严厉打击穿山甲的非法交易活动。公众的保护意识普遍提高。在江西、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等认为穿山甲已经灭绝的部分省区又重新发现了中华穿山甲个体。
尽管国家正在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和恢复中华穿山甲的栖息地,尤其是中华穿山甲已经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这对穿山甲保护非常重要,但中华穿山甲保护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种群和栖息地现状不甚清楚,比如我国哪里还有穿山甲存在?数量有多少?现有种群分布具体范围和面积有多大?种群大小、组成、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如何?栖息地需求和偏好是怎样的?适宜栖息地在哪里?具体面积有多大?这些问题和挑战给精准保护策略制定带来了困扰。另外,气候变化、森林演替、人类活动对穿山甲栖息地影响依然较大,大面积退化了的栖息地没有得到恢复。同时,盗猎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为保护中华穿山甲这一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当前迫切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我国穿山甲资源专项调查工作,全面掌握我国穿山甲种群、栖息地现状及濒危原因。弄清楚我国究竟什么地方还有穿山甲。
二是加强中华穿山甲基础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全面认识该物种。当前对穿山甲的了解仍十分有限,许多最基本的生态学、生物学知识,如形态、食性、繁殖、活动等仍未完全清楚。
三是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监测,对穿山甲栖息地进行重点保护,有能力的地方建立自然保护地,防止盗猎和栖息地破坏。同时,利用部分救护的穿山甲进行人工种群探索研究,积累迁地保护经验,加强迁地保护技术研究。
四是改善穿山甲分布地的社区居民生活,预防盗猎现象发生。向社区居民提供技术、资金帮扶,帮助其通过合理种植、养殖等来提高收入。减少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直接利用,预防盗猎现象的发生。
中华穿山甲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让我们共同携手保护这一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让它能够与我们共同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作者简介
吴诗宝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吴诗宝
编辑:刘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