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永州·专题丨蓝山扶贫故事
蓝山扶贫故事丨六七甲村: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
红网时刻 字号:
2020-12-17 11:57:00

编者按: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富,则百姓富。近年来,永州市蓝山县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四跟四走”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1234”模式,即完善扶贫产业规划,促进贫困户和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双增长,健全贫困户、村集体、企业三种模式,强化政策、资金、党建、后勤四大保障,走出了一条发展产业促进稳定脱贫致富的特色路子。

红网时刻记者 成文杰 周纯 郭婳 永州报道

永州市蓝山县六七甲村有这样一个蔬菜产业园,无土无泥,耕种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人走进去甚至脚不沾泥。

DJI_0031_副本.jpg

蓝山县智慧型生态循环农业扶贫产业园航拍图。

蓝山县智慧型生态循环农业扶贫产业园里,恒温大棚、养分滴灌、循环轮作,沙培、水培、气雾培……离开土壤的青菜,在六七甲村焕发新的生机。因位于湖广交界处,蓝山县素有“楚尾粤头”的别称,青壮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蔬菜基地的“华丽转身”让六七甲村在外的打工人转身回头望向生机勃勃的故乡。

DJI_0003_副本2.jpg

恒温大棚内部。

7e9173e90ff3ef1e2cb34e7d5797c31_副本.jpg

无土栽培的青菜。

科技助推农业转型,高科技更加“接地气”。智能灌溉、智能温湿度配比,基于物联网数据化的蓝山县智慧型生态循环农业扶贫产业园在六七甲村的360亩土地上“大显身手”。蔬菜大棚里,温度、湿度、光照都在管理员的监控之下,可根据蔬菜生长的需要动态调节。蔬菜的根系藏在灌溉系统内部,灌溉管道根据管理员设定的轮作周期将养料雾化、滴灌。 “在大棚里只用一个工人就能管理肥料配比、协调温湿度和设备维护,这样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也节约了土地资源。”产业园内蔬菜种植技术员江培来介绍道。

有了土地,就有了解决温饱的本钱;有了产业,就有了脱贫致富的机会。如今,六七甲村的村民,不仅依旧在享受土地红利,还依靠智慧农业“播种”自己劳动脱贫的种子。

DJI_0035_副本.jpg

产业扶贫增强了小小村庄的造血功能。

资金入股、土地流转、吸纳就业……蓝山县委、县政府联合企业采取帮扶措施,力求让六七甲村每一个贫困人口都能享受到产业扶贫的红利,并学会现代农业种植技术,顺利脱贫、逐步致富。在村支两委的努力沟通下,六七甲村许多村民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产业园用于智慧农业建设用地,产业园每年根据资金入股、土地流转的比例给村民分红。村民还可以在产业园内工作,稳定的就业机会、灵活的就业方式让村民赚钱、顾家两不误。截至目前,蓝山县智慧型生态循环农业扶贫产业园帮助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0人顺利脱贫。

产业园正在规划与邻近的舜水田园农业综合体融为一体,辐射周边5000亩农地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助力精准扶贫、引领乡村振兴。产业扶贫促进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增强,以一处产业带动一片产业,智慧农业在未来有望成为蓝山产业发展的基石,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关链接:

蓝山扶贫故事丨江源村:种药材建冷库 助农致富奔小康

蓝山扶贫故事丨消费扶贫专馆:小面条大产业 线上销售新路子

来源:红网

作者:成文杰 周纯 郭婳

编辑:王杨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