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栏丨文艺长沙
老口子看新长沙丨陈先枢:小巷里的历史风云
红网时刻 字号:
2020-08-06 13:28:40

微信图片_20200731160843.jpg

编者按: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为长沙留下了许多传世经典名篇。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长沙提出了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为追寻长沙老街厚重的文化底蕴,感受有机更新给老街区带来的新变化、新活力,宣传“老长沙”新味道,由长沙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联等主办,市作协、市文联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的“老长沙·新味道”文艺采风活动已拉开序幕,由省内知名作家撰写长沙古今事、潇湘风物情。

1559156_1590457354ji10.jpg

十月枫/摄

小巷里的历史风云

文/陈先枢

长沙市芙蓉区白果园的“有机更新”,本着“留住古城长沙的历史记忆、留住湖湘文化的文脉精髓、留住城市发展的风格脉络” 的“三留”原则,极力彰显近代名人荟萃的特色,老公馆和新民居相混杂,既古香古色,又前卫新潮,传统与现代实现了大融合。

白果园,因原街口多栽种白果树(又名银杏)而得名。在这条长仅300米、宽仅3米的小巷里,布满着旧式公馆。建筑物大部分建于民国时期,历史风貌犹存,改造工程本着“保护原貌,以求其真”的原则,对部分破损外墙贴以青砖片,屋檐复以翘角。又更换了部分花格窗棂和石库门,厚重的黑漆大门镶上虎头铜环,挂上金色的匾额和门联,每栋房屋墙脚上都嵌上建造年代石碑。

1559156_1590457354Or3X.jpg

十月枫/摄

白果园33号为《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湘江评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湖南学生刊物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由毛泽东任主编。《湘江评论》虽只出版五期,但对湖南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白果园21号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程潜的公馆,1948年程潜任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4日与陈明仁将军一道宣告湖南和平起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有机更新”后的程潜公馆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辟为湖南和平起义历史陈列馆。

十分巧合的是,陈明仁将军参与湖南和平起义时,也居住在白果园附近的耕耘圃,离程潜公馆仅百余米。1949年2月,陈明仁将军从武汉移师长沙。程潜、陈明仁都是醴陵人,两位老乡对湖南和平起义很快达成了默契。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1949年8月4日,陈明仁与程潜一道通电起义,宣布脱离“广州政府”。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陈明仁仍任司令员,1955年授上将军衔。可惜耕耘圃陈明仁公馆早不在了。

另外,清末翰林、民国著名书法家郑家溉公馆,民国南北大侠杜心武寓所也在这条巷内。

1559156_15904573536eei.jpg

十月枫/摄

郑家溉在白果园的公馆,名筠园。房屋结构与程潜公馆差不多,进门为高大厅堂,二层有走廊和木栏杆。1944年6月18日,长沙失守,百姓纷纷逃难。郑家溉避难湘乡,寄居在七宝峰下胡玉麟家。21日,湘乡沦陷,日寇于8月27日闯进胡家,强迫郑家溉出任维持会长。郑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中国人,宁死也不能为侵略者卖力。”日军用刺刀对准他的胸膛,气势汹汹地说:“不同意,就只有死。”当即将他押往新桥附近的日军司令部。当走到檀树塘边时,郑家溉一个箭步,纵身跳入塘中。日寇朝塘中扫射一阵走了。第三天,遗体浮出水面,被当地农民打捞上来,掩埋在对面小山上。后归葬故里。新中国成立后,李维汉代表中央统战部写信慰问其家属:“天安门前为之树碑纪念的无数永垂不朽的先烈中有家溉老先生在内。”2009年,在对湖南烈士公园纪念塔陈列室重新布展时,增添了郑家溉的肖像和生平事迹,供人瞻仰。

白果园31号公馆,今为一主题餐厅,因其包厢别致,天井内有古井,菜肴别有风味,以致一位难求。但食客中,很少有人知道20世纪30年代此处曾为“南北大侠”杜心五的住处。

61217_1313793841hQmw.jpg

天下人物/摄

人民西路至白果园街口,新建小型古典园林,面积约400平方米,栽种白果、桂花等珍贵树木。小桥,亭榭,石凳,市民小憩于此,悠闲自得。小园东墙竖立大型仿铜浮雕文化墙,上雕与白果园紧密相关的两大历史事件图案,一为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一为程潜、陈明仁两将军领衔湖南和平起义。风云事件,震撼中国;历史画卷,辉映古城;斯人已逝,浩气长存。

来源:长沙市文联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