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红网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茂林修竹间远远传来一声“吁——”,身披赤红斗篷的她利落地翻身下马,一张姣美的面孔出现在镜头前,也再一次出现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尽管舆论对李子柒的攻击从未息止过,但我们总有一天不得不承认,与占据主流的快节奏生活背道而驰的她,正是这个时代苦苦追寻、声声召唤的人。
仅入驻YouTube两年,李子柒就凭借仅有的104个视频赢得了740万粉丝的关注,而CCTV的关注量竟不足其十分之一。然而,这位在YouTube上斩获清一色好评的“自然女神”,却要面对国内舆论场上铺天盖地而来的质疑之声。这些质疑或是站在事实层面,认为李子柒视频中雅致的农村生活不可能存在;或是进行价值评判,抨击她充满文艺气息的一举一动实属“矫揉造作”。
然而,舆论对她的强烈敌意,本质上大都源于——她跟这个上紧了发条的时代,实在是太格格不入了。
她的视频中“日长如小年”的清闲感,跟现代生活的浮躁形成了奇妙的对比。镜头下的她永远像是时间的主人:剥葡萄要不紧不慢地剥,舀水要不疾不徐地舀;能花上一整天时间做一把竹椅,用几个月的光阴等一朵花儿长大。
而我们呢?我们在灯火通明的自习室内,焦灼的双眼紧盯屏幕,目光在一堆堆标着“期末重点”的文档间游走;我们在昼夜不分的办公楼里,上下飞舞的双手片刻不离键盘,生命在一条条叫魂似的新任务通知中流逝……我们不能停下,因为时代正拿着个大喇叭对我们呐喊:祖国的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我们勤劳的双手。孩子们被送去学量子波动速读,少年们的假期被补习班塞满,大学生以熬夜“充电”为豪,工作党攥紧“996”的接力棒。近日又有新闻报道称,当年那个在“鹰爸”的教育下,只穿短裤在冰天雪地中奔跑的“裸跑弟”,现已完成了南京大学自考专科学业——他今年不过是个11岁的孩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奋斗从娃娃抓起,成功就像坐火箭。
我们这一代人是复杂的,一面抱怨着生活的快节奏,一面又在这种折磨带来的牺牲感与社会认同感中获取精神高潮,就像跟斯德哥尔摩症相爱相杀的患者。正因如此,当李子柒闯入视野后,许多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她的生活真实存在:怎么可能有人在如此缓慢的节奏下仍然在现代世界确认存活?怎么可能有人在那种物质匮乏的境况下活得那么雅致?人们不相信,或者说不愿相信一个真正践行“慢生活”的普通人能活得好——如果真能那样,我为什么要拼了命地奋斗?
曾有记者前往探访李子柒的居所,试图证明她视频中的一切全是营销之下的假象,最后却惊讶地发现——没有摄影棚,没有临时搭建的建筑,她真就在那个小屋里,过着“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于是,大失所望的一部分人把目光转向了价值评判:虽然你的生活是真的,但你这种“矫揉造作”的做派,我们实在看不惯!
这种评判,正是浪漫主义精神在不断走向极端的“奋斗精神”下遭受压抑的体现。对李子柒的诗意生活指手画脚的人们,走入了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立起来的泥潭,拒不承认它们绝非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从李诞的“先救小猫而非名画”言论的大火,再到“反矫情文学”的热潮,所谓的“真实”,正成为越来越受大众褒扬的特质。这诚然无可厚非,然而物极必反,人们逐渐步入了形式化的窠臼,从追求赤诚、坦荡的精神,扩大到了追求绝对化的“真实”——李子柒只不过将生活中的小美好进行了艺术化处理,就被狂喷“矫揉造作”,这无疑是一场群体性的精神独裁。
我为什么说,这个时代需要李子柒?这是因为,她的作品中有一种简单而强大的美,足以中和这个时代的浮躁。在一期名为《汉妆》的视频中,她采花做口脂时并不是一次性摘下几朵玫瑰,而是从每一朵玫瑰上各采一片花瓣,让每一朵花都能继续在枝头绽放。如果这是矫揉造作,那我们的社会实在太需要这种“矫揉造作”了。这个习惯了快节奏的时代,面对这种优雅到了骨子里的生活,也迟早会在某一刻放慢脚步,只为观赏这一刻的美丽吧。
文/王沛容(中国人民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王沛容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