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重点。教育,无疑是这一战略的最重要的支点。近年来,位于湖南湘西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泸溪,以其先行探索的深深足迹和强劲鼓点,破解了乡村教育发展的诸多难题,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好路子。今年4月、6月、7月,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就推广泸溪经验先后三次做出了批示。红网时刻记者走进泸溪,深入各级各类学校、中心校、村小、教学点等地采访,将从贫困县办“好教育”、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助力扶贫攻坚等方面进行系列报道,全方位“揭秘”教育扶贫的“泸溪经验”。
泸溪思源学校校园设计大气、美观。
相关链接:“泸溪经验”启示录 | 贫困县办“富教育” 抓教育就是抓所有
红网时刻记者 周丹 湘西报道
在泸溪县有一个独特的现象。
全县范围内,到外地上学择校的学生几乎为0,而来泸溪县就读的外县籍学生已达到了2075人。
不光是普通百姓家庭不外出择校,前来泸溪任职的县委县政府干部家庭的孩子,也被带来了当地就读。
有这样一组数据:过去考入泸溪一中的学生,有八成是城镇中学毕业生,而现在,乡村学生占了五成;全县艺体获奖人数,乡村学生同样占据了半壁江山。
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泸溪通过发展教育,找到了一条以知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践路径。
2009年,泸溪先后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湖南省教育强项县”等荣誉600多项,2018年,全县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有评估专家感叹:“这里已经不是基本均衡,而是达到了优质均衡!”
泸溪到底是如何做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篇文章,如何实现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的呢?
泸溪最“高”的教学点——登云寨教学点。
今年53岁的杨文清老师,已经在这里守了快十年了。
有学上
办好教育“神经末梢” 18年未强拆一座村小
从县城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盘旋山路,红网记者来到了泸溪最“高”的教学点——登云寨教学点。
今年53岁的杨文清老师,已经在这里守了快十年了,上班路上,她骑坏过三辆摩托车。这学期,她带领学前班15人、一年级3人、二年级4人,共22名学生。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操场、学生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等配备齐全。
自打她来了,周围4、5个村子的老乡就再也没有把孩子送下山过。
“杨老师,你们登云寨的孩子真棒!”
虽然是一所只有22人的乡村教学点,但是这个点的教学质量却并不比山下的中心完小差。杨文清骄傲地说:“每次下面学校期中、期末优秀表彰,我们登云寨出去的孩子总是榜上有名呢!”
和许多山区县一样,泸溪地广人稀,146所乡村小众,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有130所,其中只有一名教师的“一人校”有54所,登云寨小学正是其中之一。
由于教学点数量众多,学生人数少且需要配备至少一名教师,占用教育资源多,质量也难以保证,18年来,许多乡村曾经一度大规模撤并乡村教学点,但在泸溪,却并没有强行撤并一所村小,只是随其自然消失,这是为什么?
泸溪县教体局局长谭子好解释道,泸溪是典型的山区县,交通不便,人口居住分散,很多教学点的位置都极为偏远。如果撤并了偏远学校,孩子们就得走很久的路上学,山路崎岖,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山里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寄宿、陪读花销不菲,不现实;办好教育的“神经末梢”,保障极少数孩子的就学权益,更是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
教学质量一度下滑的泸溪三中,如今已经一跃成为了泸溪农村初中学校的领头羊,荣誉墙上摆满了各类奖牌、奖状。
上好学
“嫁接经验” 实现城乡“一对一帮扶”
泸溪县第三中学,简称,三中,从前,又被称作是“散中”。
为啥?顾名思义,教学质量下滑,即将被解散。周围乡亲们舍近求远都想把孩子送去县城读书。
三中位于兴隆场镇,地理位置特殊,这个学校办不好,附近几万名老百姓都受影响。
2016年4月,副县长尚远道和谭子好等在三中进行了整整三天的调研活动,彻底改组了学校领导班子,让县城最好初中白沙中学与三中进行“结对帮扶”。当年8月,白沙中学副校长李永生被派到三中担任驻点校长,李永生带着满满一大袋子的“白沙宝典”出发了。
三中校长黄国荣介绍,两校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扎实、深入地行动:每个学期都会制定帮扶方案,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帮扶活动,同时,还在办学条件以及资源上进行帮扶,例如体育器材添置、校园绿化建设,无偿赠送复习资料,共享教学教研资料等。
“一对一帮扶让白沙和三中紧密连成了‘利益共同体’,”教体局基教股股长谢永良说,“三中的考核评分,直接影响白沙中学的考评分数,帮扶期五年,权重比逐年上涨,最后占到50%。”
如今,三中已经一跃成为了泸溪农村初中学校的领头羊。学生也慢慢回来了,2017年以来,先后有30多个学生转回,2018年就读人数399人,预计明年在校人数将达到600多。今年片区204个小学毕业生,有194个留了下来。
谭子好介绍,“结对帮扶”支教活动,按照“以强带弱、深度融合、全面帮扶、共同发展”的思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三类进行了科学结对设计,结成了125对帮扶学校,以五年为一周期,从“管理、教师、资源、文化、学生”等五个方面入手,实行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编织了一张覆盖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村小的教育扶贫网,将城区优质的学校资源“嫁接”到乡村学校,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现在,在泸溪的乡镇,基本很少有学生往城里挤,“出村不出乡”,已经实现。
德堡小学的孩子们在进行体育大课间锻炼。
泸溪县合水中心校与村小木龙学校、溪州学校实行网络联校,一个教师的优质课可以让三个以上学生班级实现上课资源共享。
好好学
师资不愁 未来插上“信息化”翅膀
为了解决音、体、美教师不足的问题,泸溪建立了乡镇音体美教师无校籍制度,对村小的音体美教学实行走教制。建立了乡镇中心完小教师到村小锻炼的制度,每年选派100名业务骨干到村小锻炼。加上村小教师每个月享受1400元的津补贴,不少教师主动申请下去任教,师资已经不成问题。
谭子好强调:“对村小的质量要求,与中心校没有区别,质量检测与老师们的薪酬、评优等都全部挂钩。”
“不是优秀教师是报不上名的!下去的机会要靠抢呢!”谢永良说。
申请到乡下去的,就有这样一位老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全国作文教学研究会会员,泸溪县小学语文带头人。诸多荣誉加身的李兰兰,为什么偏偏要跑到这个仅有71个孩子的、偏僻的德堡小学当老师?
“这次来村小,没别的,就是想安心教书,想看看农村学校到底缺什么,能为农村教育做些什么。”
“老师,我想上一堂最好的美术课。您可以教我们吗?”美术是李兰兰的短板,可是面对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她能做什么呢?
“我最大的自信,是我有一个强大的后援团!”
李兰兰向自己的好友、浦市中心完小美术教师周明霞拨去了“场外求助”电话,请求她以网络的形式给孩子上一堂课,周明霞欣然答应。令李兰兰未曾想到的是,她的孩子那么享受艺术带来的欢乐。
在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匮乏是当地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教育信息化被视为能打通农村教育最后一公里的一个有效途径。
泸溪县教体局副局长向子权介绍,2012年以来对全县35个中心校装备了“触控一体机”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做到了一班一机。中小学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都提升了教学效率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能力。
泸溪县在天闻数媒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建立起了全县统一的教育城域网,所有的城区及乡镇中心校已经接入到教体局城域网中心机房。
向子权说,虽然泸溪县信息化推进工作还面临资金短缺、设备老化等一系列困难,“但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抓得更好,使之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总体进程的强大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明年,泸溪将进一步推进“三通两平台”,推动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到全体学校。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