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观潮的螃蟹|现代化治理效能的强大引擎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11-05 22:33:27

现代化治理的强大引擎

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谈之二

2019年11月5日,万众瞩目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这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重要纲领性文件,长达近两万字,对党和国家的长远未来作出了系统谋划。《决定》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提出了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治理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是大会的“眼睛”,也是大会的“精髓”。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 。国家治理是一个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体系重在完善完备,治理能力重在与时俱进。其中,治理主体的高度觉悟、组织结构的科学合理、权力运行的严格规范,是达到能治、善治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我们党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走过了70年治国理政的辉煌历程,70年高岸深谷,70年沧海桑田,我们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奇迹,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崛起,奏响了中华民族不断迈向伟大复兴的“命运交响曲”,极大彰显出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中国震撼,不仅在于一个东方大国的腾飞,更在于一条全新道路的开创。我们走过的路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越是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触手可及,越是需要我们党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勇敢担当历史使命,在砥砺奋进和与时俱进中,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劈波斩浪、昂扬前行。

制度关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的制度,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版”,不是延续中国传统制度的“母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西方制度的“翻版”,而是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实践检验的“新版”。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决定》,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涉及国家根本制度高光赋能的引擎优化与治理主体能力适配的重大命题,彰显了大党大担当,大国大气象。

可以说,制度决定效能,制度为效能奠定基础;效能体现制度,效能彰显制度优势。国家治理要以结果为导向,用治理效能来衡量和监测制度建设进程,真正让制度发挥优势并提高效能。因此,要提升治理效能,就要完善治理体系,理顺治理关系,优化制度结构,加强制度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产生制度合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治理能力,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从而更好适配和支撑起时代发展需要。

“龙衮九章,但契一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会上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这无疑是对中国国家制度鞭辟入里的深刻解析,为增强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出了最具说服力和引领力的制度回答。全会要求从13个方面入手,有所坚持也有所完善,其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放在了首位。同时系统阐明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四梁八柱,明确了体系包括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13个领域的制度体系。在制度体系之下则是各个领域具体运转的规则、程序和规范,它们支撑起了这些根本制度的有效运转,并反过来受制度的指导和制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主席台上。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提升现代化治理效能的关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现代化。党的核心地位不是自封的,它是在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源于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从而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也源于我们党在中国的制度建设中,一直是设计者、推动者和维护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这样的威望和能力,统筹好各方利益和诉求,形成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和力量,把国家治理好。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等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它对于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现代化的归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标准。我们党“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牢牢立足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以人民为中心融入制度设计和执行各个层面、每个环节,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全会在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时特别强调,要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大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提升治理效能的根本。

《三国演义》中说,“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法律是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它是公道与正义的标志。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和新任务。这不仅要求每一个公民知法守法,明白“种德者必养其身,守法者必利自身”,更要求执法者:在国徽之下,金钱美色黯然失色;在天平之上,人情权力没有份量;在审判殿堂,秉公办案彰显权威;在法律面前,无私无畏无愧人生。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提升治理效能的保障。

马克思说过,“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可靠地防止他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的特殊的利益”。因为一旦监督的紫丁香凋谢,罂粟花就会盛开。全会对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极端重要性作了深刻诠释,明确了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政治定位和发展方向,界定了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新内涵新价值,特别是强调增强监督的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解决监督随意、散杂、各自为政、流于形式等问题,丰富了权力监督和制约的理论体系。

恩格斯说,历史发展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合力作用决定的。制度至关重要,除了上面所说的4个制度体系外,还有9个制度体系,牵涉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面,它们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是提升我国现代化治理效能的一个强大引擎,另一个强大引擎是政府和社会对制度的态度和信心,是对制度的执行力。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这对于在全党全社会营造尊重制度、执行制度、信任制度和维护制度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制度发挥优势作用并实现制度效能的持续提升,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在这个过程中,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是制度执行的风向标,只有他们率先垂范和以身作则地学习、尊重、执行和维护制度,并用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全社会才会形成制度先行的良好氛围,各项制度才会在各项治理中畅行无阻,中国的治理效能才会与中国的综合国力一起为全世界所瞩目和称道,创造一个又一个“无边光景一时新”的奇迹。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 观潮的螃蟹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黄河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