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吉海:​我观湖湘宗祠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9-18 09:28:15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摄影家协会顾问武吉海。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湖湘宗祠是乡土建筑中的精品,它汇集了所建造时代的工艺、材料之大成。这批珍稀建筑文化遗产寄托了族人祭祖感恩、依恋乡愁的精神追求。中华传统文化视宗祠为追思先人的灵魂安放之所。

宗祠,又称祠堂、祖祠或家庙,是族人祭祀祖先、先贤的场所。它起源于周代宗庙,经汉代墓祠、唐代家庙、宋代家祠的演进,至明嘉靖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祠堂作为祭祖、议事的民间权力机构开始兴盛,清朝修祠撰谱风行于中国南方地区。现存的湖湘古祠堂多为明清所建。

宗祠属礼制性建筑,一般按大门——享堂——寝堂的规制布局。多数宗祠分三进,前进称仪门、门厅,祭祀时供鼓乐之用,两厢设有马房或祭品库,规模宏大的宗祠仪门多为重檐歇山式。二进为享堂,是举行祭祀和家族议事的场所。三进为寝堂,用于供奉始祖造像和先祖牌位。享堂前开有天井。大的宗祠前厅建有戏台,厅堂两侧和后院建有厢杂房,供族人祭祖、议事、娱乐看戏、聚会开餐之用。宗祠门厅、封火山墙、戏台、梁柱多有技艺精湛的砖木石雕刻及人物故事、花鸟走兽彩绘。

新中国成立后,宗祠文化被列为封建文化受到大的冲击,多数宗祠陆续被拆毁,宗祠祭祖活动停了下来。现存的宗祠多因改做学校、仓库、工厂、乡村办公场所等原因未遭大的破坏。改革开放后开始维修宗祠,恢复寻根祭祖、续修族谱、助学济困等活动,有的乡村将维修后的宗祠开辟为老人休闲娱乐、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弘扬正能量的场所。一批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宗祠被各级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宗祠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泸溪县浦市镇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中早期,宗祠由两个院子组成,占地2500平方。李氏后人李奇才今年80岁,高小文化,负责宗祠维护的联络。

李氏先祖李世华明末从江西南昌府到湖南辰州府做官,部分后人迁往浦市经商,主要经营毛铁冶炼和桐油,发家后兴建了这座宗祠。

追根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保靖县涂乍乡涂乍村的李官坤、李明权一路寻祖来到浦市,与李奇才接上了头,正在查对李家字辈。

石门县所街乡 覃氏祖祠

覃氏祖祠是常德市唯一保存较好的清代祠堂,同时期的其它祠堂多毁于战乱、社会变革以及失火。

石门县博物馆长覃西斌(左一)与所街乡及文家村干部座谈,要求他们注意覃氏祖祠的捡瓦防火,尽力保护好这座古祠堂。

溆浦县龙潭镇 吴氏宗祠

吴氏家族最早修族谱在清朝顺治年间,2012年已第七次撰修族谱,吴氏宗祠祠堂戏台逢有大事,也搞演出。

吴氏宗祠管委会主任吴淼传主持宗祠清明大祭,他是水电站老板,一直热心族务。

龙潭吴氏宗祠清明祭祖场面热闹,耗资较大,族内男女老少积极参与。

涟源市杨家滩大冲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由族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扩建,建筑面积2370.4平方米,大门为封火墙牌楼式建筑。

彭氏宗祠所在的高桥村党支部书记彭集林(前一)支持乡贤续修族谱,开展助学济困等活动。

宁远县禾亭镇琵琶岗村祠堂

此祠堂为村里肖、刘两姓公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祠堂戏台底层为石柱。

琵琶岗村老人肖祖德经常来祠堂打望,他今年78岁,16岁开始学唱祁剧,常在公祠演戏,村祁剧团全盛时有32人,可演70多回祁剧。

汝城县马桥镇石泉村 胡氏祠堂

汝城县马桥镇石泉村胡氏祠堂坪场。

石泉村胡氏祠堂大门上悬挂诰授显祖“尚书第”的匾额。

汝城县土桥镇金山村 叶氏家庙

汝城县土桥镇金山村,叶氏族人于明弘治年间(1488年)建造的叶氏家庙,这是家庙朝门。

叶氏家庙由朝门和祠堂构成,门楼为歇山式青瓦布顶,如意斗拱下额枋雕刻的双龙戏珠,据说是师徒两人花2年多功夫雕成,为樟木四层镂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读书做官是族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首选。

67岁的叶氏族人叶玉明说,家庙额匾、木雕能在“文化大革命”中保护下来,主要靠钉板子、封泥巴,在上面写毛主席语录躲过一劫,这些年他自愿看护叶氏家庙,族务会每月补他200元。

浏阳市大围山镇 李氏家庙

浏阳市大围山镇,李氏家庙始建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1930年代做过红十六军兵工厂,现为长沙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氏家庙族务理事会会长李鲜兴的爷爷李正葆是红十六军连长,1930年作战牺牲,村里先后为革命牺牲的100多人,如今在家庙得到祭奠。

注重弘扬耕读传家、敬老爱幼、教化孝廉,扬善惩恶,宗祠在历史上具有辅助基层治理的功能。

溆浦县龙潭镇 王氏宗祠

溆浦县龙潭镇,王氏宗祠抗战时开过国军野战医院。

汝城县土桥镇金山村 卢氏家庙

汝城县土桥镇金山村卢氏家庙仪门气势恢宏。

来源|HPA湖南摄影网

图文|武吉海

来源:湖南省摄影家协会

编辑:施文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