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永州9月17日讯(记者 周纯)9月17日上午,永州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蓝山县专场,展示70年来蓝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蓝山县委书记秦志军,县委副书记、县长魏和胜分别就打造文化品牌方面、承接产业转移、湘江源头保护、推进“放管服”改革等问题答记者问。
记者:蓝山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年来,蓝山县的湘江源文化、红色文化、瑶文化和古建筑文化引人瞩目。蓝山在发展特色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魏和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自信本质上来源于文化自信,一个县区也是如此。蓝山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绚烂多姿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缘文化。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文化强县目标,科学整合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打造了“湘江源”特色文化品牌。
主要措施有:一是立足增强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保护。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坚持走文化创新之路。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重点文物、古建筑群、红色旧址等文化遗产遗迹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虎溪村、滨溪村分别被列为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千年古刹塔下寺基本完成修缮。同时,全力保留6个瑶族乡3.2万瑶族同胞特有的民族文化习俗,充分挖掘瑶族文化底蕴,打造了《要我回头万不能》《阿哥阿妹齐跳乐》《挑盐古道》等一批瑶族风情文艺精品。
二是立足增进人民福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将文化产业打造和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以湘江源景区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百叠岭成功创建3A级景区、毛俊百姓民俗村成功创建四星级乡村旅游区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了精品旅游线路3条。成功引进香港新井集团总投资15亿元开发云冰山项目,打造“南方雪乡”“南方西藏”和南方避暑休闲胜地,吸引了粤港澳大湾区大批游客。
三是立足加强区域联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湘江源头和毗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湘江源”绿色生态文化品牌,走区域联动协调发展之路。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契机,做大做强了茶叶、葡萄、供港蔬菜、香芋、中药材等5个“万字号”产业基地,蓝山成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的供应基地。做好湘江源绿色有机富硒文章,全力打造“最忆湘江源”公用品牌,成功认证“三品一标”38个,农业品牌50个。
主要效果有: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150.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2亿元,带动1200多贫困人口吃上“旅游饭”。
记者:从全市来看,蓝山地处湘粤交界,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区位优势。近年来蓝山在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发展特色产业方面,有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新实效?
秦志军:蓝山抢抓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开放思维,找准定位,努力推动皮具箱包和玩具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高质量”谋划。蓝山以“楚尾粤头、湘江源头、开放桥头”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近5万余人在广东花都狮岭从事皮革皮具工作的人才优势,抢抓国家和省委各项优惠政策向湘南、湘西倾斜的重要机遇,全面承接广东皮具产业转移。县委明确将皮具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举全县之力将蓝山打造成为“中国皮具箱包创新之都”“中国皮具箱包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基地”和“湖南皮具箱包特色小镇”。
二是坚持“高目标”招商。专门出台了针对皮具玩具产业的“十条优惠政策”,确保招商引资项目招得进、稳得住、能发展。先后11次赴粤招商,走访相关行业协会及相关商会9个、皮具企业200多家。成功举办了“2018中国蓝山皮革皮具招商推介会暨皮革皮具产业研讨会”和“2019年中国(蓝山)国际玩具产业园推介会暨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仪式”。截至目前,共引进皮具玩具企业58家,项目签约资金达30亿元。
三是坚持“高标准”推进。坚持“母亲式”服务,严厉打击“三强三非”行为,真正让投资者“安心、舒心、暖心”,成功引进了总投资达60亿元的蓝山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项目和投资10亿元的湘江源皮具产业园项目。目前,蓝山皮具箱包科技产业园已完成征地1200余亩。湘江源皮具城一期6栋厂房5万平方米项目已竣工运营,39家皮具企业正式入驻。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融合发展的现代皮具产业新城正逐渐形成。
记者:提到蓝山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湘江源头,保护湘江源头是大家共同的职责。作为湘江源头的所在地,蓝山近年来在保护湘江源头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魏和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山作为湖南母亲河湘江的源头,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立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牢记省委书记杜家毫“保护湘江,首先要保护好源头”的叮嘱,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好源头保护。
主要措施有:一是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区742.8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0.6%;湘江源头区域生态经济区面积900平方公里、生态公益林面积624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1/2和1/3;禁采区由原来的92.5平方公里扩大到208.1平方公里。
二是坚持防治并举。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严厉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近三年县财政投入生态环保资金4.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8亿元。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追求绿色GDP,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淘汰冶炼、石材等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有机农业等产业,提高绿色发展的“含金量”,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品牌强县。把绿色生态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打造,唱好山歌,打好水牌,做好绿色文章,擦亮“湘江源头”生态品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五是坚持制度保障。县委政府出台系列生态建设的文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推行“双河长制”,层层压实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共识,构建了“多管齐下、多方联动、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源头保护机制。
主要效果有:目前,蓝山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优良率95.8%,森林覆盖率73.22%,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湘江源头区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湘江源国家水利风景区。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转变政府职能,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蓝山在推进“放管服”方面做哪些有益探索,有什么亮点和特色?谢谢。
秦志军:近年来,在全国“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下,蓝山紧紧围绕为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提供“蓝山样本”和“蓝山模式”的目标,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集中审批提效率。蓝山率先成立了行政审批局,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加强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和网上大厅的顶层设计。以蓝山县被列为全省首个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县为契机,全面推行清廉政务“12345”工作模式(即一化:标准化;二合:职能整合、数据融合;三分离:受审分离、审管分离、审批中介分离;四办:一次办、就近办、帮您办、网上办;五公开: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审批做到“三个一”(即服务一扇门,审批一枚章,事情一次办),实现了“四减”目标(即减事项、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压缩了审批时限,提高了审批效率,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目前,全县行政许可的审批时间比法定时限缩短了约70%。
二是简政放权减负担。蓝山通过服务事项下延,让群众在乡镇也能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彻底减轻基层负担。目前共有76项政务事项可在乡镇“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办结,100余项事项可在村级便民服务点受理。省首批100件“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全部能在乡镇受理、办结。
三是廉洁高效优服务。通过对服务事项、审批事项的标准化梳理,规范政务服务行为、审批行为,减少自由裁量空间,杜绝权力寻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在全国首创“帮您办”功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了“足不出户、办好事项”的便利。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周纯
编辑: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