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品读栏目特别策划“朗读者·红色家书”专题,挖掘时间深处的生命故事和家风传递,寻找革命者精神、意志、情感的源泉。
今日品读:谢觉哉致儿子家书——《我这个官是“焦官”》。
谢觉哉。资料图
革命前辈谢觉哉有句名言:“我这个官是‘焦官’。‘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
在谢觉哉老家宁乡,“焦”即“干”,没有油水,“焦官”指不挣钱之官。自古以来,当“焦官”意味着两袖清风,其治下必然社会安定,人民富足。
谢氏“焦官”论,写照共产党执政初心,被老一辈革命家集体恪守,治国安邦堪为垂范,其先进性至今不改,是干部洁身自好的警世之言。
“焦官”论背后,还埋藏着一个真实的家风故事。
1949年谢觉哉担任内务部长时与家人合影。资料图
1951年初,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提笔着墨,给老家儿子谢子谷、谢廉伯写信。信中附诗一首:“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奇才大老官);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 ”
原来,“谢胡子当大官”的消息,已在宁乡传得沸沸扬扬。儿子们跃跃欲试,想借父亲“东风”,赴京谋个好差事。谢觉哉得知后,决定写封信,好好地泼瓢冷水,阻止儿子们来京。
信中他自称“焦官”,还自比同村雇农周老官。周老官一世勤恳,身无他物。他想告知子女,他这个“焦官”好比周老官,都是“服务员”;他这个“焦官”是新社会“勤务兵”,不是封建旧官僚。谢家子女要立足,得靠真本事,不能借长辈权势谋取特权。
这封铁面无私、“不近人情”的家书,敞亮透心,亮出共产党人底色。也回答着何谓共产党人高风亮节,何谓初心使命,何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何谓共产党人清正家风。
谢觉哉书信手迹。资料图
“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民风淳”,干部家风无小事,治好小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一个真党员,心怀国家、人民,始终会缩小自我,端正家风。可见,“焦官”论与好家风是因果关系,也是良性的互促关系。
谢觉哉是“延安五老”之一,在党内享有崇高威望。他横跨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一生厚养情操与学识。
他腹有诗书,是清朝末代秀才;他主持起草红色政权最早《劳动法》《土地法》等法例,是中央苏区秘书长;他任职新中国内务部长、最高法院院长,是人民司法制度奠基人、法学界先导……
这些过人成就,并未使他骄傲。他身居高位而不显,满腹锦绣而不骄,一不谋私利,二不图虚名,艰苦朴素,终生甘做人民公仆。
他也这样教育子女:吃苦,吃苦,再吃苦。这些教育,都化为一封封家书,柔软地投递到每位子女心头。
谢觉哉两段婚姻,留下14位儿女,加上侄儿女、孙儿女们,身旁孩子多达三四十位。生而有养,养而有教,他留下的97封家信中,绝大多数是“致孩子”。
谢觉哉与夫人王定国。资料图
在快乐和严格的平衡木上,他积极塑造亲子关系,将家风与共产主义信仰、新社会理想结合。一面快乐慈祥,一面讲求原则。
快乐时,他是留着八字胡须的慈祥老人,任凭孩子们在周围嬉戏打闹,泰然伏案办公,实在太吵,就呵斥两声,伸出虚握的拳头威胁一下,以至“群孩戏父”,被“攀肩、索抱,持竿打仗、扭秧歌”。
严格时,他抓紧一切时间写信,哪怕外出开会、休养间隙,也不忘教导儿女。1962年3月的“致儿女”信,洋洋数千言,读来唏嘘。
“我到北京才穿上绸内衣,还是人家送的,手表我以前没有,现在你们穿绸内衣了,戴手表了……公家给我买了一双皮鞋,到北京为了接待外宾才买第二双皮鞋。那时我快七十岁了。你们小小年纪就穿皮鞋,且已穿过不止一双。”
他要求孩子们“看过去,看别人”“对人宽,对己刻”“要自己动手”“爱惜东西”……衣食住行,事无巨细,皆悉心培养。
谢觉哉晚年以教育儿孙为乐。资料图
谢觉哉另有18封与基层通信,多次提及回乡经历,对当地浮夸接待、农村环境破坏、老百姓生活困难等,深表不满。
“修车路,不是对我的尊敬,而是对我的不尊敬,使人民看了,要说我谢胡子是个官,是个架子很大的官,这是浮夸风的反映。”
“我两次回乡,都不很称意。我还想回乡一次,不过有三个条件:第一,不要派一些人包围我,要让我行动自由;第二,要农村容易买到猪肉;第三,要看到到处都是幼林。”
一封封书信,生动再现谢觉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世界。
谢觉哉之子谢飞。资料图
谢觉哉儿子、著名导演谢飞,70岁之后开始真正阅读“父亲”。
他浏览父亲数百万字的毛笔字著述,重温115封信件。通过文字他走进父亲深沉伟大的心灵,彻底理解和感动。他将家书编辑出版,祈盼留住父辈精神,传承给今天的人们。
谢觉哉书信,展示了共产党领导人的清廉风范,也彰显出共产党人家风建设的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积累的思想经验、实践成果,需要后来者用心感悟、用心传承、用心发展。
牢记初心:做官就做“焦官”,治家而达清明。这是共产党执政的来时路,更应成为当代干部的现在路、未来路。
文:陈晓丹 朗读:范子文 音频编辑:曾慧 合成:欧阳晴怡
朗读者·红色家书系列文章: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陈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