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学府百年师范 发动“红色引擎”奏响育人强音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9-03 10:20:21

4ebf36a0-6963-4bf0-b462-d0ff3f534ac5.jpg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校区)。

红网时刻记者 周丹 长沙报道

“大家都以能进学生志愿者讲解队为荣,向最优秀的学生看齐!”

张晓艳是湖南第一师范城南书院院部201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去年,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她在感召下,立志要成为一名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讲解员,经过了海选、初选、复选、考核、决选等一系列环节,她终于加入了这支红色“生力军”。

从了解历史、感知历史,到讲述历史、传播历史,张晓艳和小伙伴们穿梭在纪念馆的各个展厅,在向广大游客提供志愿服务,向社会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为红色教育的受益者。

在湖湘儿女乃至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不仅仅是一所高校,更是一块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群星灿烂的神奇土地。

微信图片_20190903040046.jpg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广泛宣传红色文化,打造了一系列红色教育的经典品牌。

感悟“初心”:挖掘革命文化资源

2003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主体部分搬迁到了河西,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旧址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展示青年毛泽东光辉业绩的专题性纪念馆。

砖木结构,坐东朝西,平房与二层楼房有机结合,栋与栋之间或有走廊,或由亭阁连接,形成四合院落。这所在原址上按照原貌复建的学校,不仅作为纪念地,供社会大众参观学习,而且依然作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一个教学校区,有3000名的大学生和附属小学的1000多名小学生在这里学习。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南宋著名理学大师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这里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悠久的湖湘文化传统,是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母校,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长达8年。

作为“伟人母校”的湖南一师自觉传承和大力弘扬特有的伟大革命传统和优良师德传统。学校深入研究红色文化,相继建成了湖南省青年毛泽东研究基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第一师范基地等研究机构,挖掘“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和“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校风所蕴含的育人基因,出版了《毛泽东尊师风范》《青年毛泽东价值观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精神源泉。

学校广泛宣传红色文化,创作了舞蹈《八班教室》、音乐剧《守望》、音诗画《忠魂舞》等大量红色文艺作品,增强红色教育的亲和力,深受师生好评;积极传承红色文化,坚持举行了“师德师风先进个人”评比、纪念毛泽东诞辰仪式、教职工风采展示大赛等主题活动,打造了红色教育的经典品牌。还将参观纪念馆、观看《恰同学少年》、聆听专家讲座作为学生红色教育的“第一课”。

61.jpg

学生志愿讲解队的成员在记录信息。

磨砺“红心”:馆校合一、专兼结合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充分利用馆校合一的优势,通过建立大学生志愿者讲解队,努力创新学校红色教育的新形式。学生志愿讲解员的培养培训,使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学校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接受光荣革命教育,浸润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中。

1991年纪念馆在全校选拔了20名品学兼优、形象端正、普通话标准的优秀学生组成了一支学生志愿讲解队,利用课余和节假日时间为国内外来馆参观的游客进行讲解,这在当时国内纪念馆行业中是很少见的一种形式。28年多来,学校共有5000多名学生志愿者参加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员队伍。

副馆长张颖介绍,结合“校中有馆,馆中有校”的资源优势,湖南第一师范在每年秋季开学,都对新生进行“红色教育”和校史、校情教育,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结合大学生红色教育的理念,学校从纪念馆志愿者讲解员队伍的组建、培训、考核、管理、教育、成效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探索了一条大学校内纪念馆志愿者讲解员队伍建设的新途径。他们在向社会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受益者。

“志愿服务队吸引力强、感染力强、能锻炼人。”张颖表示,纪念馆一圈讲解下来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申请加入的学生要在两周内背下3万字左右、包括20余处历史故事的讲解词。“队伍中的孩子都很优秀,政治素质高、能力强。例如学校每年的最美师范生评选,三千多人选10名,几乎每次都有我们志愿者的身影。”张颖骄傲地说。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院部2018级数学专业夏瑞姿是志愿服务队的一名成员,她笑着说,志愿者工作丰富了假期生活,能遇见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重新的学习、都有新的深刻认识。

“从前只知道毛主席带领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来到一师后,来到主席曾经求学、工作过的地方,才对青年毛泽东有了更多地认识,八班寝室的‘三不谈’、水井边的锻炼故事,都激励着我们奋进学习。”作为一名主席母校的学子,夏瑞姿等一师学子都有着深深的自豪感和自我鞭策意识。

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不断加强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以青少年红色励志教育为重点,积极创新红色教育模式,努力打造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传统的精神殿堂。

近年来,每年来校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者达80万人次, 其中中小学生和党员干部占到70%以上。翻开近期的参观登记本,每天都有预约讲解接待任务,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63.jpg

音舞学院“三下乡”队员在给乡村孩子们上音乐课。

志存“爱心”:厚植师生理想情怀

向立华是首届六年制公费毕业生,2016年夏天,他来到了溆浦县油洋乡中心小学,担任一名乡村教师。

工作不到一年,他摸清了全校400余名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为80多名贫困生建立了资助档案,向县民政局申请为学生捐建了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之后,他以关工委的名义向学校建议,每位老师都联系帮扶至少一名贫困生,他策划组织的“三不三别四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了油洋乡中心小学的特色品牌。

尽管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他却因为突出的工作表现被破格评了溆浦县2016年度、2017年度县级优秀教师,荣获2017年全国少先队辅导员风采大赛一等奖,2018年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

长期持久的全方位红色教育深入滋润了学生的心田,激发了学生奋发图强、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第一师师范毕业生履约率和乡镇以下从教率高。

党委书记彭小奇例举了一部分数据,2011至2018年,学校共招收公费师范生21282人,已毕业9710人,已毕业学生平均从教率93.53%;乡村从教8210人,占比90.4%;非定向师范生近三年从教率达57.71%。2019年新增师范毕业生2926人,新招收公费定向师范生2221人,非定向师范生1078人。“我校大批优秀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就业,成为湖南基础教育的骨干和中坚,缓解了湖南乡村教育优质师资紧缺的局面。”彭小奇说。

省内各县市区教育局普遍反映,一师毕业的学生专业思想牢固、素质全面,好用、管用、可以放心用。有效提升了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师资水平和乡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这也充分证明了红色文化的熏陶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作用,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坚实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他们毕业以后不仅成为湖南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而且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生力军,用校长童小娇的话来说:“我的孩子们大都扎根在最需要人民教师的乡村,一个优秀的学生成为教师后也许会改变一个乡村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校116年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始终坚持“培养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教师,研究小学教育,服务地方发展”,高举师范教育旗帜,坚守师范教育净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 批优秀教师,为湖南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毛主席母校人应有的贡献。

来源:红网

作者:周丹

编辑:彭佩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