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故事丨葆有初心,便不惧在最绚烂的年纪死去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9-02 18:33:05

常德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在地,秦汉故地的先民文明开化、民风淳朴、与世无争。

自陶渊明后,常德便成了我国一个独特的文化地标。然而,众人只知古常德的文化和现代常德的经济发展,而近代以来,常德悲壮的革命史鲜为人知。

行走在常德市的街头,漫步在沅水边,观其风貌,听零星数语,现代化的市民气息迎面袭来。常德保卫战留下的悲壮的城市记忆已不多见;英雄烈士可歌可泣的故事,不特意去找寻和挖掘,也不会走进你的记忆里。

然而,这些故事真实、永久的存在于常德的浩瀚历史之中,静待着后人地翻阅、共鸣。


一、她们:无理论、无作品、无光辉事迹

“敬日事变”后的1928年7月,一支国民党反动派队伍,押着一位年轻女共产党员走向刑场。

在临刑前,她在人群中看到了母亲抱着年幼的孩子,便向刽子手请求,再为孩子喂最后一次奶。这最后一口奶,是生命的源泉,更是革命的延续。见此景,刑场下的老百姓泣不成声,而女共产党员视死如归,为了革命初心,毅然践行着凛然大义。

这位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名叫王悦贞,毕业于女校。在革命战争年代,在湖南这片热土上,创建了多所女校,培养了一大批女革命烈士,如杨开慧、蔡畅,她们都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她们身后,还有众多无名的女烈士,她们胸怀革命浪漫主义,为的是天下苍生。但,她们牺牲太早了,甚至还来不及创设自己的革命理论、发表充满革命色彩的作品,还来不及用余生开创辉煌的事业。

可以说,她们都是“三无”女革命烈士,是中国革命历史里特殊的进步、革命群像。她们看似“无”,实则有,共有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二、 他们:无名字、无故居、无后人

在“湘南起义”爆发所在地的湘南临武,从大山里走出一位早期的共产党人。每年清明节前后,周边的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前往祭奠。但,多年来,墓主人是谁,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有什么革命斗争故事,也鲜有人能讲述。例行的三鞠躬后,众人便返程,无故居可供凭吊。

后来,听长辈说,墓主人名叫袁痴。

了解“湘南起义”的历史,略得知袁痴与邓中夏都是早期参加革命的共产党人,没多久便牺牲了,连可供后人讲述的故事都没有。

同样在临武,在汾市镇的一个山脚下,长眠着十几位年轻的烈士,他们长眠的公墓名为“十八岿”,一个“岿”字概括出了烈士们的革命气概,可他们却永远不能归了。他们为了解放临武而牺牲,同样因为太年轻了,没有留下名字。

在老苏区临武,供人们缅怀的革命历史,被记入县志的革命烈士不多,他们是另一类“三无”烈士:无名字、无故居、无后人,但共有的是初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致敬“三无”烈士,致敬革命先驱

从湘南到湘北,从“三无”到“三无”,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散落了许多无名之辈,但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先驱。

常德较早在全国建立共产党党的组织;较早拥有独立武装力量;较早建立革命政权;较早开展群众运动,是一个十足的革命老区,属于“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早期,常德革命根据地做了许多建设和发展党、推动革命走向成功的试验,一批又一批常德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翻阅常德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编的《常德老区·读本》,里面记载的常德革命组织之多,常德人们开展的革命斗争之多,牺牲的革命烈士之多,让初识常德的人叹为观止,不得不感佩落泪。众多革命烈士们都太年轻了,太勇敢了,都有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势。看了这些,对常德人的精神便可窥见一斑,那源自革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已经融入了血液里,成为自然而然的力量。

文/罗方禄

来源:红网

作者:罗方禄

编辑:刘艳秋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