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丨2013年至2020年湖南脱贫攻坚
70年·湖南成就展|精准扶贫首倡地减贫人口超一国总人数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7-25 23:04:19

QQ??20190725220409.jpg

参观者在精准扶贫展板前参观并拍照。

编者按:7月25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湖南省发展成就展在北京举行,展览以“红色热土新征程 中部崛起新湖南”为主题,从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文化高地、幸福宜居四个方面,以图文、视频、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了70年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观展者对里面哪些内容印象最深刻?这些傲人成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红网时刻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发来报道。

红网时刻7月25日讯(记者 刘玉先 廖洁 摄影 李长宏)作为香港经济导报社驻北京记者,长期以来,邢宝华都很关注湖南外向型经济发展,尤其是湘港两地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7月25日,听完发布会,看完湖南成就展后,邢宝华则对湖南这些年来的精准扶贫工作由衷点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湖南减贫事业步入‘快车道’,从2012年底到2018年底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84万,比丹麦整个国家的人口还要多。”发布会上的这一数据让邢宝华印象颇为深刻。

在邢宝华看来,十八洞村是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也是中国村级脱贫的示范和样板。她希望,有机会去十八洞村走一走,实地感受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民俗,为加强湘西与港商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

而就在几年前,地处大山深处的十八洞村,由于耕作条件差,收入来源单一,贫困曾是村庄的生活常态。变化始于2013年,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这里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脱贫之策。

从那之后,十八洞村开始尝试,创造性地、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比如,组建苗绣合作社,在城镇化推进、村里的青壮年人口不断涌向城市的形势下,发展订单苗绣,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

再比如,针对人多地少的实际,他们“跳出十八洞”,在临近乡镇流转土地建立了千亩精品猕猴桃基地,并组建果业公司,产品实现港澳直通。

他们还输出全村300多名劳动力到对口帮扶的深圳、广州等地转移就业;引入企业投资山泉水厂给十八洞村集体分红。如此,根据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十八洞村选定了种植、养殖、苗绣、劳务、乡村游、山泉水六大产业。

除此之外,十八洞村还组织系列文化活动,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厨、改厕、改浴,家家户户通水、通电。

曾经的穷僻小村庄如今面貌焕然一新。资料显示,十八洞村136户、533名贫困人口在2017年2月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8年的12128元,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空白村发展到53.68万元。

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的杨秀富就是一个生动写照。

以前叫苦“我家没人打工”,现在自豪“我家没人打工”,这是4年多来,“精准扶贫”四个字为十八洞村民杨秀富家带来的最大变化。

老杨年过花甲,且腿脚不便干不了重活,家里女儿外嫁,儿子读大学……由于缺乏劳动力,原来老杨家“穷得可怕”,是十八洞村典型的贫困户。老杨的妻子龙拔二记得,原本自家说不上三句话就要哀叹“我家没人打得了工。”可是现在大不一样了。

杨秀富介绍,现在经营农家乐每天能挣一两百,游客多的时候可以挣得更多。这家农家乐是四年前杨秀富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建起来的,他也由此摆脱了靠种田维持生活的日子,成为村里脱贫户的典范。

杨秀富说,他经营的农家乐名字叫做“爱在拉萨”,但一开始店名并不叫这个,而叫做“杨姐饭庄”。原来,杨秀富的儿子2017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前往拉萨支教。好友都说,“要不你改个名字吧”,杨秀富想想便下了决定。“以前是别人帮助我们,现在我们能够去帮助别人,是我们的荣幸。”杨秀富希望,能将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如今,精准扶贫的十八洞经验从湘西、湖南推广开来,正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2020年,中国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可以说,十八洞村的精准施策、“造血式”发展为中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智慧。

相关链接:

70年·湖南成就展| 中外记者为开放的湖南点赞

70年·湖南成就展|磁浮“追风小子”北京受热捧

70年·湖南成就展|湖湘文化“老枝”开“新叶”

来源:红网

作者:刘玉先 廖洁 摄影 李长宏

编辑:陈雪骅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