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专题|百年红色湘雅 喜庆建党百年
湘雅往事① | 李学渊教授:活到老,学到老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7-24 15:10:16


001.jpg


编者按:钩沉传奇故事,解构文化内涵。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网联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特别开辟“湘雅往事”栏目,通过对老前辈们个人成长和奋斗经历、亲历重大历史事件、学科发展历程等进行文字、影像的采集整理,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老一辈医学大家勤学苦练、立德树人的奋斗史。

【人物名片】

李学渊教授,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农历2月生于湖南邵阳。我国著名的血液病学专家,也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病学专科的重要创始人。1948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历任助教和内科住院医师、讲师和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和主任医师。1954年至1984年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1963年兼任血液病研究室副主任,1977年至1984年兼任主任。

从事医疗工作40余年,抢救了大量危重病人和解决了大量疑难病例的诊疗问题。在主持内科和血液病研究室工作中,对建立内科各专业组、专科病室、实验室、功能室,开展血液病科研等工作,都作出了较大贡献。曾参加支援边疆讲学团,1963年赴内蒙古,1964年赴新疆等边远地区讲学,参加疑难病例会诊,得到有关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1959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65年被选为农工湖南医学院支部主委、长沙市委委员,1979年被选为农工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第九、十届),1983年被选为农工湖南省委副主委(第一届)、常务副主任(第二届)。198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届湖南省政协委员、第五届湖南省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湖南医药杂志》副总编辑、湖南省内科学会副主委、第一届全国血液学会委员。

先后多次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分子。1987年被湖南省政协授予湖南省各级政协委员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李学渊教授以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和睿智的管理能力为湘雅医院内科学分科的发展,尤其是为血液病学专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他主编的《内科治疗学》提升了湘雅在国内医学界的地位;他长期辛勤耕耘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为我国血液病学专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医师和研究者,贡献深厚而长远,堪称我国血液病学领域德高望重、造诣深厚、众人敬仰的资深学者。

抗战求学路

记者:您是如何走上学医之路的?又是如何与湘雅结缘的?

李学渊:我是1923年出生的,从小就一直读书。我的小学、中学时期,都是在动乱中度过的。当时求学的思想,主要就是求生存,想着怎么找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保证自己这一生能在社会上站住脚。同时,能够对老百姓有所帮助,做一点有益的事情。

在旧社会,老百姓对医生还是非常尊敬的,特别是我们邵阳农村,看病的时候请医生那是要带轿子去请的。所以在我高中快毕业的时候,我脑子里就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要学医。因为做医生可以万事不求人,有病自己能够看,又容易找到工作。

1941年毕业的时候,只要是有学校招生,我就到处去考试,为的是进入大学校园。我跑了桂林、衡阳、耒阳等地,都遇到了日本人轰炸。飞机一炸,我就得跑。后来,我考上了岭南农学院、同济医学院、湖南大学等几所大学,我从中选择了同济医学院。但是当时同济搬到了四川宜宾的一个小村庄,我从湖南出发去四川的途中交通十分不便又比较危险,自己还要带被褥、蚊帐、行李背着跑,坐的是木炭车,还不是汽油车。而当我走到广西的时候,父亲就打电话来建议我回湘选择湖南大学,读电机系。

我刚开始对电机还有点兴趣,但读了一年之后,我随湖南大学迁到了辰溪,离当时在沅陵的湘雅很近。早已耳闻“南湘雅,北协和”的盛名,加之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到过湘雅,觉得医院里面很清洁,由此对湘雅有了一种爱慕感。于是1942年,我就在沅陵考上了湘雅医学院。1945年,我随湘雅医学院搬到了重庆。日本投降之后,我们马上回到了长沙。

记者:您是如何在颠沛流离的过程中坚持学习的?大学期间有哪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故事?

李学渊:我是1942年进入国立湘雅医学院第22班学习,1948年留校。读大学的时候还是很艰苦的,当时没有教科书,只有参考书,完全靠毛边纸记笔记。一下课同学们就开始互相对笔记,把上课内容补充完整。另外,湘雅一进校就是用全英文教学,参考书基本上都是国外的书籍。记得进校后,我们一年级有60个人,到了二年级就走了一半,离开的人主要是英文过不了关。真正从一年级进来一直到毕业的只有12个人,加上历届的插班生、降级生,也就只有30多人。

我们在贵阳和重庆的宿舍都是茅屋,每次下大雨,就要坐在帐子里面拿两个脸盆接水。有次茅屋顶被雨水冲破了,我的床整个都湿了。有的学校更艰苦,大家还要一起抢饭吃,甚至有人摔到饭桶里面去了。而我们湘雅的女同学比较多,相对于男同学多的大学来说,至少吃饭能吃饱,用不着抢。尽管生活上很艰苦,但是我们都觉得不要紧。所以从头到尾,不管经过什么关卡,我都专心在湘雅学习。

院训指薪传

记者:您是如何理解和传承湘雅精神的?

李学渊:“公勇勤慎、诚爱谦廉”院训是百年湘雅的魂和根,院歌概括了医学生的向往和学习态度。我认为“湘雅精神”最好的代表就是“实事求是”,我们做医生最重要的东西也是实事求是,不能有半点假的东西。

记得随湘雅迁回长沙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参与到校园的重建工作中。当时特殊的战后环境,病人与医生的供需比例严重失衡。为了确保病人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及时治疗,学校与医院要求师生坚持24小时值班制,以便急诊病人到来时能在5分钟内赶来救治。当时作为实习医生的我也很辛苦,一个人要负责管理40个床位,要为病人做三大常规检查、写病历、配合住院医生的诊治;忙起来经常顾不上吃饭,甚至连工资也是由工人代为领取。有人笑称“我们是4年不出院门,一心只想着为病人看病”,惟“湘雅精神”是伴随着同学们学习成长的重要精神食粮。每逢“国父纪念周会”,张孝骞院长总会给同学们讲解湘雅精神,传唱湘雅院歌。在“湘雅精神”的熏染下,我进一步坚定了治病救人的医学理念,学习更加刻苦认真。

记者:湘雅的院训里“公”字当头,在那个年代您是如何践行公益的?

李学渊:1952年,我参加了荆江分洪医疗队,作为第一队的副队长跟师生们在安乡南闸工地上建了一个门诊,一共开了4个月。当时条件非常辛苦,仅用一些草铺在湿泥巴地上睡觉,每日看门诊从早上6点持续到晚上11点,诊后还要进行1小时会诊讨论,连吃饭都是靠其他人的帮助。

在为期4个月的时间里,我还组织办起了“路店村医院”,以满足门诊病人住院之需。每次出诊行医,我不光是在为病人看病,更多想到的是如何长远且更好地解决当地的医疗问题。

开拓与传承

记者:我们了解到湘雅大内科分科最早是由您提出来的,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李学渊:“文革以前,我们大内科就只有一个科室。科主任受“运动”的影响,被划成了右派,实际上是我这个副主任在主持工作。我当时从政协工作回来,一看内科这情况,靠我一个人搞不可能,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

因为一个三级医院是要解决疑难问题的,单独的大内科不可能做精做专。所以我想内科要分专业,就向医院领导打了一个报告。后来就按照系统分为四个专业组,分别是:心肾、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和代谢。这四个组,后来又再分两个,心肾和血液内分泌又分别分成两个组,总共6个组。各个组考虑专业发展,纷纷建设各自实验室。有了专科实验室,各科室的业务才迅速发展起来。

此后,各个专科都派人到国外去进修。我们主任是第一个去,我是第二轮去的,我出去的时候快要满60岁了。如此一来,内科的力量就发挥出来了,也发展得比较快。

记者:您刚刚提到快60岁了才出国进修,为什么还有如此的激情?在美国求学有什么收获?

李学渊:我们湘雅的西医学之所以有名,以前的规定就是医院的副教授以上必须要去美国进修。1957年,我在上海医学院参加血液培训班3个月,后来回到湘雅就被分到了血液科。1983年,我赴美国耶鲁大学进修,为期半年。进修前,我做了很多准备,是带着问题去的。到美国主要是学习一些新的方法和治疗概念,目的是找到骨髓移植的方法来治疗白血病,还有攻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溶血性贫血三大难题。回来以后,我们买了血细胞分离器,以后又陆续买了无菌室,并逐步应用于临床。

记者:湘雅大内科一直都有疑难病例讨论的优良传统,能否讲述一个在您的从医经历里印象最深刻的疑难抢救案例?

李学渊:印象最深的是70年代末,本院的一位王老师得了个“罕见病”,发烧、颈根部疼痛,通过全院大会诊都没有解决问题。后来,我们请了上海医学院神经科的教授会诊,他的诊断是神经炎,说要把某些神经切掉。当时我已经在政协工作,出差回来后听同事们讲起这个事情,但诊断没有完全明确,我当时就觉得这个不对头。

作为“文革”后刚恢复的内科副主任,我也还年轻,比较冒失,就提议说把病人先转到内科来。现在想来,我当时的胆子也还算大。毕竟,万一出问题,我是要担责任的。

通过邀请神经科和传染科主任连续三天会诊,我在检查中发现他颈部有抵抗,怀疑他颅内有感染,但是当时并没有证据,直到穿刺发现他脑脊液中白细胞是38(正常值<10),我恍然大悟,这是病毒性脑炎。后来回忆,他的一个儿子得过病毒性脑膜炎,那个时候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一直昏迷直至死亡。

于是,我们马上请领导派人从广州买来一种刚研发出来的干扰素,打了两天,烧退了,脖子也不痛了。治疗一个礼拜后,就痊愈出院了。

寄语年轻人

记者:您对年轻医生的成长有什么建议?

李学渊:一个是学习上要努力,一定要多读书,因为医学的发展太快了;再一个就是工作中要实事求是,作为医生来讲,一定要从病人的症状和体格检查来确定你诊断的依据,切勿作假,因为人命关天;第三是人在思想上要有前进的动力,碰到困难不要悲观和失望,一定要不断地求取进步。

一大批基本功扎实的湘雅名医涌现出来,实事求是地说,是湘雅严格训练出来的。“字靠练,拳靠打。”我从小开始读书,到老了一直坚持学习,哪怕现在仍然会通过电视和报纸学习了解党和国家政策。只有学习才能使人不断成长,年轻医生要通过学习把基础打牢,才能在医学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文字整理:刘丹 陈亚男 罗闻 王洁 严晓博;视频拍摄、剪辑:刘丹 陈亚男;后期:王轶楠;视觉设计:杨靖舟)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丹 陈亚男

编辑:陈亚男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