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焊枪绘出青春匠心
——记北京卫星制造厂焊接成形制造中心焊工郑兴
光明日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波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下属的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焊接车间里,有这样一位能工巧匠:他是“张铁民大师工作室”的青年核心骨干成员,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等多项荣誉于一身;别看未及而立之年,却主导负责了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嫦娥探测器等20多个大型密封舱体金属结构的焊接任务,圆满完成了2000多米焊缝的焊接工作;接手多个航天型号产品近12个年头,用一把焊枪在金属平台上“挥毫泼墨”,描绘出一道道美丽的弧光——他就是郑兴,一名领跑星船舱体焊接技能的青年焊工。
“美丽”的遇见
从小对外太空、星船模型感兴趣的郑兴,如愿在生命中最青春的岁月遇见了航天。
2014年秋,我国空间站节点舱正式进入产品的最后焊接阶段,郑兴所在的团队一共5个人,平均年龄29岁,受命为节点舱的顺利生产站好最后一班岗。舱体从装配到焊接完成需要整整48小时,必须两天两夜不眠不休。这是郑兴第一次作为焊接主岗操作。钳工人员进行装配时,他就在一旁调试焊机,将一片片试验件堆砌起来。正式焊接开始了,其他队友干完自己的班轮换着去休息,他却依然干劲十足,戴着面罩、弯着身躯,趴在舱体表面继续“雕琢”手中的“作品”。后半夜悄无声息地来临了,车间内一片寂静,只见郑兴趴着的地方火花四溅,还有陪伴在左右的队友。
舱体焊接对装配精度要求极高,看着一旁早已疲惫不堪的队友,为了让大家打起精神来,郑兴把说话的嗓门提高了几分:“螺钉装配时拧紧一些”“工装别反了”“小心产品有划伤”“登高时检查一下安全带”……
两天两夜,当大家齐心协力完成所有焊缝时,迎接郑兴的,是队友们端上的一碗热腾腾的泡面,和一张张充满钦佩、关切的笑脸。
“有难题,找郑兴”
在重大型号任务的实践淬炼下,郑兴逐步成长为技艺精湛的青年顶梁柱。“有难题,找郑兴”,成为大家在遇到难题时的口头禅。
2015年夏,焊接成形制造中心承担了载人飞船的舱体焊接任务,近95%的焊缝都要手工完成,焊缝局部的缺陷难以避免,只能后续手工补焊。由于产品的材料特点和季节因素,为保证舱体的补焊质量,实际焊接时需要在干燥高温的环境下进行,整个舱体被放到大烘箱里加热100摄氏度,恒温保持3小时对舱体除湿,然后立即进行焊接。从打开烘箱的大门进入高温环境到焊接完成离开合上箱门,需要不到5分钟时间,这让车间的焊工们不禁心里敲起了小鼓。
正在大家迟疑之际,只见一个身材并不高大的“小胖子”一手拿着焊枪,一手抓着焊丝,眼神坚定地钻了进去,头也不回地说了一声:“把门合上!”大家这才反应过来:“郑兴进去了!”
短短的5分钟,此刻显得有些漫长。终于,郑兴从舱里出来了,放下焊枪,摘下手套,脱去防热服,身上的汗水流淌了一地,胳膊上还多出一道伤痕。“没事,不打紧。”面对大家心疼的目光,郑兴轻描淡写地说。
勇敢的担当
2016年春,在某最新型号航天器研制任务中,集高强度、耐腐蚀、良好的超塑性和低温强度等优势于一身的新型材料5B70应运而生。但是在几十次的焊接试验中,却始终存在着焊缝内部有气孔缺陷、焊后变形大、一次焊接合格率低等工艺难点,无法达到技术应用指标。正当大家愁眉不展时,郑兴又一次站了出来。
查阅新型材料合成元素,请教专业人士,进行大量实验对比,摸索试件焊接参数……这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他焊过的试验板材都可以搭起一栋房屋,但面对棘手的难题,郑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经过冷静的分析和思考,他将目光锁定在5B70铝合金材料的熔池流动性特点,找到问题的根源后“对症下药”,大胆提出对焊接工艺参数进行重组,获得了满足要求的焊缝内部质量。最终,5B70新型铝合金材料焊接工艺成功应用于该型号航天器舱体的焊接中,一次合格率达到100%,为该材料在其他重大型号舱体的大规模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热词。郑兴认为,工人和工匠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工匠代表的是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与态度。“既然从事了航天工作,就必须对手中的产品负责,对国家的航天事业负责,永远不能有‘差不多’的想法。其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一样可以实现‘重于泰山’的人生价值。”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03日 04版)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蕾
编辑:姜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