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李娟回到重庆垫江老家,受到来自侄儿的“灵魂考问”。李娟查了资料,自己也无法解释,最后把这个“考问”发到了朋友圈。(6月25日《重庆晨报》)
重庆垫江的五年级学生黄圣凯对语文教材里一则寓言故事产生质疑,说明黄圣凯小朋友喜欢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值得鼓励和表扬。
说实话,自古及今读过《鹬蚌相争》故事的人不计其数,但想到蚌和鸟互相夹住无法对话这个问题的人就少而又少了,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家长和老师不管能否对此作出合理解释,都要首先注意保护孩子的这种学习积极性,对孩子的大胆质疑的精神予以肯定。
但是肯定归肯定,孩子的这个“灵魂考问”总得有个合情合理的解释,这样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这就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来支撑,对孩子的质疑作出精准解释。
家长和老师要告诉孩子:《鹬蚌相争》不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故事,孩子质疑鹬蚌互相夹住根本没法开口说话,是把寓言故事错当成了真实发生的故事来看了。
孩子产生这样的疑惑,究其原因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这篇课文时,没有跟学生讲清楚寓言故事本身的特点,没有讲清楚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真实发生的故事的本质区别。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首先要告诉孩子,所谓寓言故事,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作品所叙述的不真实发生的故事,而是借虚构的故事揭示深奥的哲理。如人们熟知的《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等,作家赋予故事中的动物以人的行为、性格和思想,反映现实生活中某些道理,或影射社会上的某种现象。因为小孩子也知道,狐狸、老虎、青蛙包括《鹬蚌相争》里的鸟和蚌,本身是不会说话的,就像重庆巴蜀小学语文老师刘俐宏所说:“作者是用了拟人手法来说,如果真正较真,鹬和蚌就根本不是一个物种,它们之间是不会有对话的。”
当然,鼓励孩子质疑,也要防止孩子思想偏激走极端,学习知识需要批判精神和怀疑态度,以及对知识的较真,但是一定要防止孩子怀疑一切或钻牛角尖。还拿《鹬蚌相争》来说,家长和老师要引导孩子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寓言故事说要反映的道理上,而不是纠缠于双方互相夹住无法开口说话、到底说的是哪个地方的话等无关紧要的问题上。
文/维扬书生
来源:红网
作者:维扬书生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