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治国理政进行时
时政新闻眼丨习近平访俄出席这个仪式,再次印证“亲戚越走越亲”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6-07 16:34:40

6月6日,中国农历端午节前一天,习近平主席从莫斯科飞赴访俄第二站——圣彼得堡。6年前,习主席首次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就是在圣彼得堡。今年来圣彼得堡,习主席主要是应邀首次出席有“俄罗斯的达沃斯”之称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习主席说过的这一句话,在这次访问中再次得到了印证。

走近圣彼得堡 一座美丽而传奇的城市

“很高兴在美丽的圣彼得堡同大家见面。”这是2013年9月5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圣彼得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言时的开场白。

圣彼得堡,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这里曾是俄罗斯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1924年,为纪念列宁曾更名为列宁格勒。“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就是源自于此。

△阿芙乐尔号奉命开炮,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成为了1917年十月革命的象征。阿芙乐尔号至今仍然停泊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央视记者关舟拍摄)

△冬宫,18世纪中叶俄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杰出典范。1917年,参加十月革命的起义群众攻下冬宫,这座昔日的皇宫回到了人民手中。(央视记者拍摄)

圣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普希金、莱蒙托夫、高尔基等许多俄国著名诗人、作家曾经在此生活和创作。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曾经念到这些闪亮的名字。

△涅瓦大街一角,莫伊卡运河旁,坐落着著名的“文学咖啡馆”。当年,陀斯妥耶夫斯基、舍夫琴科等人曾是这里的常客。(央视记者拍摄)

△咖啡馆一楼靠窗的座位,至今安放着普希金的蜡像。据说,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正是从这里喝完最后一杯咖啡,直接奔赴决斗地点,不幸在决斗中英年早逝。(资料图)

2013年3月23日,首次出访俄罗斯的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段话:“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以路喻史,韵味悠长。

△涅瓦大街,圣彼得堡最古老的道路之一,也是今天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央视记者拍摄)

△入夜的涅瓦大街。(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2013年9月5日,习近平主席的车队正是行经圣彼得堡涅瓦大街,前往国家会议宫与普京总统会见。圣彼得堡也正是普京总统的家乡。当天下午,在圣彼得堡城郊的康斯坦丁宫,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开幕。第一阶段会议在位于3层的大理石厅举行。习主席在各国元首中第一个发言,发表题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讲话。

△康斯坦丁宫,始建于1720年,彼得大帝亲自出席奠基仪式,决心把这里建成“俄罗斯的凡尔赛宫”。建成后,柴可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到此做客。(资料图)

圣彼得堡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它的美丽和传奇,与被誉为这座城市灵魂的涅瓦河是分不开的。涅瓦河自东向西,在圣彼得堡城区穿行30公里,流向波罗的海,奔向大西洋。

△美丽的涅瓦河。(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圣彼得堡有着众多的岛屿、河流和桥梁,是一座“桥上的城市”。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难得一见的“开桥”景观。

△涅瓦河上的桥。(央视记者拍摄)

圣彼得堡众多桥梁的桥面距离水面并不高,为了让大型货船能够顺利通行,这里的许多桥梁是能够打开的。

△桥面上这一排紧紧咬合的“铁齿”,就是桥梁的开合处。(央视记者拍摄)

在圣彼得堡,大约从每年4月开始,有近七个月时间可以观赏开桥。在此期间,桥梁在每天的凌晨1点半至4点半依次开启,以便货船通行。巧夺天工的开桥现场,加上自然界的极昼现象,引得许多游人专程来此一饱眼福。

△开桥现场。(图片来源于国广中俄头条客户端)

不一般的仪式 不一般的“双校友”

6月6日下午,习主席乘坐的专机抵达圣彼得堡,随后他出席了接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

这一幕,似曾相识。一个多月前的4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友谊宾馆出席了清华大学向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仪式。清华大学是习近平主席的母校,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是普京总统的母校。两位大国元首互为校友,这样的“双校友”在全球政坛实属罕见。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坐落在圣彼得堡瓦西里岛。2009年,该校与莫斯科大学被赋予特殊法律地位,两校校长均由总统直接任命。(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主楼有“1724”字样和一枚校徽。1724年是彼得大帝下令创建该校的年份。(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当天的授予学位仪式在主楼二层大讲堂举行。习近平抵达主楼时,受到普京总统热情迎接。

△这是举行仪式的二层大讲堂现场。(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出席仪式的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部分师生代表。(国广记者蔡靖骉拍摄)

△现场乐团。(国广记者蔡靖骉拍摄)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宣读学位授予决定,并向习近平主席颁发名誉博士学位证书。

习近平在致答辞时说,清华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分别是两国优秀高校代表,也是我和普京总统的母校。两校分别向对方国家元首颁授名誉博士学位,既是双方教育和人文领域密切交流的例证,更是中俄关系高水平的重要体现。普京致辞表示,很荣幸习近平主席被我的母校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仪式结束后,俄罗斯学生和中国留学生分别向习主席和普京总统赠送油画作品。(央视记者罗晓丹拍摄)

△这是俄罗斯学生的油画作品。(央视记者罗晓丹拍摄)

△这是中国留学生的油画作品。(央视记者罗晓丹拍摄)

△在2层大讲堂外的走廊上,一侧橱窗里摆满古籍,另一侧挂着人物画像。(央广记者刘会民拍摄)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建校以来培养了17万余名各类人才,其中包括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普京总统和梅德韦杰夫总理均毕业于该校法律系。该校其他著名毕业生还包括列宁、化学元素周期律发现者门捷列夫、无线电通信发明者波波夫、条件反射理论创立者巴甫洛夫等。当天,两国元首还共同参观了门捷列夫工作室。

△门捷列夫曾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任教,这是他的工作室。(央视记者马亚阳拍摄)

△工作室至今仍摆放着门捷列夫的这张工作照。(资料图)

6年时间里会晤近30次,彼此成为交往最密切的外国同事、最好的知心朋友,分别获得对方国家颁授的对外最高荣誉勋章,相互被对方母校颁授名誉博士学位……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亦贵在元首相知。习近平6月6日在圣彼得堡出席的这个仪式,再次印证了“亲戚越走越亲”。

当天晚上,继前一天在克里姆林宫畅谈之后,习近平在圣彼得堡同普京总统再次举行会晤。普京邀请习近平共同乘船游览涅瓦河。随后,两国元首来到冬宫继续长谈。

特殊的情缘 历史的回响

在此次访俄时,关于两国关系的家常话和知心话,两国元首说得不少。普京总统说,新中国诞生第二天,我们两国就建立起外交关系。习主席说,70年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俄都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拆不散的真伙伴。

将习主席此访放到一个更广阔的时空来观察,“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是中俄关系发展的大逻辑,元首外交在其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引领作用。在俄罗斯,《时政新闻眼》探访了两段跨越时空的中俄情缘。

△莫斯科西南郊区五一村的帕尔科瓦亚大街18号,这一栋典雅的别墅坐落在白桦林中。它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央视记者拍摄)

1928年,由于国内白色恐怖严重,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六大移至苏联莫斯科举行。最终,会议地点定在了莫斯科郊外的五一村。

△这是当年中共六大代表们分批前往莫斯科的路线图。从1928年4月开始,来自中国各地的代表们,冒着生命危险,越过中俄边境,分批前往莫斯科。(央视记者拍摄)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周恩来、苏兆征、项英、蔡和森等140余名代表在五一村出席了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境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六大对中国革命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位于小楼二层的会议室。当年就是在这里,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作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报告,瞿秋白作了政治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报告和军事报告,李立三作了农民问题报告。(央视记者拍摄)

△邓颖超的参会证。(央视记者拍摄)

△周恩来结论记录稿。(央视记者拍摄)

△瞿秋白发言稿。(央视记者拍摄)

由于年代久远,这栋建筑几易其主,后来被大火烧毁,变得面目全非。

△修复前这栋建筑已经残破不堪。(资料图片)

六大会址的修复工作,习近平一直牵挂于心。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访问俄罗斯时,向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提出,在中共六大会址建立纪念馆,得到普京热情支持。2013年3月,习主席在首次访俄时,专门出席了中共六大纪念馆建馆启动仪式。2016年7月4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之际,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建成,两国元首致贺辞。习近平强调,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的建成和开放,为中俄两国人民架起了一座增进理解、深化友谊的新桥梁。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副馆长马先军。马馆长说,来这里的参观者当中有三分之一是俄罗斯人。五一村当地的居民都认识馆里的工作人员。他还被当地政府授予了友谊证书。(央视记者拍摄)

还有一段跨越历史时空的中俄情缘,发生在俄罗斯的另一所著名大学——莫斯科大学。

△莫斯科大学主楼,1949-1953年修建。共有32层,高240米,宽450米,是著名的莫斯科“七姐妹”建筑之一。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于1755年建校。截至2017年,共有13位校友及教职工曾获得诺贝尔奖。(央视记者耿晓龙拍摄)

△1957年11月17日,就是在莫斯科大学主楼二层的这个礼堂,毛泽东主席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代表并发表演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些传诵至今的话,就是出自那次演讲。(莫斯科大学留学生邢博拍摄)

2017年12月30日,习近平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回了一封信。他回顾了60年前毛主席对中国留学生的深情寄语,勉励他们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才,“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

△在莫斯科大学礼堂外的回廊上方,陈列有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头像。

△其中包括中国的李时珍(左)和祖冲之(右)。(莫斯科大学留学生邢博拍摄)

就在同一年,在中俄两国元首的亲切关怀下,由深圳市人民政府、莫斯科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三方在深圳合作举办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举行开学典礼,习近平和普京分别致贺辞。习主席此次访俄期间,两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声明中提到,加快推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建设。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校园,主建筑富有俄罗斯特色。(资料图)

2019年6月5日晚上,习近平主席在中俄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致辞时说,“70年来,无论两国关系经历何种变化,人民的友谊始终坚如磐石”,“要促进理念沟通、文化融通、民心相通,共同传递中俄世代友好的接力棒”。中俄两国携手努力、并肩前行,新时代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值得期待。

△“北方威尼斯”圣彼得堡。(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6月7日,习主席将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中俄两国将贡献怎样的“中俄方案”?习主席将发出怎样的中国声音?《时政新闻眼》与你共同关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龚雪辉 沈忱 郁振一

编辑:姜媚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