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观潮的螃蟹
湖南医疗援非丨半世纪,痛着你的痛,爱着你的爱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6-04 21:21:08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

今年6月,第一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将在长沙举行,湖南将会迎来一批来自非洲各国的友人;与此同时,湖南第21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和第17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也将在本月启程。这样平常的交集,在46年前,就已开始。

从1972年10月,中塞两国政府签订协议,国家将援助塞拉利昂的任务委派给湖南,湖南于1973年向塞拉利昂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到1985年又增加向津巴布韦派遣医疗队的任务。时光荏苒,湖南医疗援非的步履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

2015年,塞拉利昂总统向湖南医疗队颁发该国最高荣誉的金字奖章;2016~2017年,中国驻塞大使馆连续两年向国家卫生计生委、湖南省卫生计生委、各派员单位致感谢信;2018年,津巴布韦总统办公室、卫生部向湖南援津医疗队发来感谢信……一份份荣誉背后饱含的是所有湖南援非医疗队的辛勤付出,是中非人民不可割舍的深厚友谊。

46年来,湖南省先后向塞拉利昂、津巴布韦派出长期援外医疗队员36批438人次,短期援外医疗人员13批157人次,诊治患者83万人次,完成各类手术20万余台。

2014年西非爆发的那场埃博拉疫情,更是牵动了亿万中非人民的心。在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生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共同完成了一场守护生命的跨国救援接力。

奋战

与极端环境斗争

中国(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医疗队援助的中塞友好医院。

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主任黄燕是中国(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医疗队中的一员,回忆起援非的那段经历,她的眼神坚定而纯粹。

时间回溯到2014年初,非洲大陆上,死亡气息四处弥漫。埃博拉疫情突然在西非爆发。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三个国家成为重灾区。疫情不断蔓延,威胁着周边国家的安全。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埃博拉病毒感染性强,死亡率极高,通常5~10天就能让感染者在痛苦中死去。

一时间,世界各国谈“埃”色变。

这一年10月,黄燕接到了一项神圣的任务:以中国埃博拉出血热救治专家身份赴塞拉利昂指导病例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当时的她,毫不犹豫,毅然选择了前往。

2015年5月,黄燕作为中国(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医疗队医疗组组长,和40多名湖南医务人员一起,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奔赴塞拉利昂。

当时,塞拉利昂在全国设置了5~6个埃博拉病毒治疗点,其中,在首都弗里敦设有4个,黄燕和医疗队成员们援助的就是其中一家名为JUI Hospital的医院(现为中塞友好医院)。

抵达塞拉利昂前,黄燕对非洲艰苦的环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现实的一切却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

埃博拉疫情爆发后,当地死了许多医生,我们去的时候,这家医院就只剩下了院长和几个临时护士了。医院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医疗、防护设备。病房里就一张床和桌子,被子、床单都没有。

除此之外,弗里敦彼时蚊虫孳生,正处雨季,平均气温保持在30度左右。炎热的天气,突降的暴雨,极端多变的气候环境,让医疗队的救治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抵御埃博拉这种烈性传染病,医疗队的成员们即使在酷暑下,也必须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诊治过程中,防护服里的衣服,常常没过多久就浸湿了。但他们依旧不辞辛劳,毫无怨言,只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更多病患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但也就是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黄燕和医疗队成员们一起,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搬运医疗物资,从零开始培训当地员工,改建传染病医院的工作,用实际行动,在非洲大陆上搭起了一座见证中非友谊的医疗援助暖心桥。

坚守

抗击死亡最前沿

黄燕和当地医务人员合影。

抽血、化验、治疗、培训,24小时轮值……在异国他乡,这是黄燕和医疗队的成员们的日常工作状态。他们远离亲人,冒着被感染的高风险,坚守在抗击死亡的一线。

2015年5月,21岁的女孩妮可被送到治疗点,确诊为埃博拉患者。“刚送进来时,妮可目光呆滞,嘴唇干裂,已经腹泻了好几天,叫她没什么反应,也很少吃东西,躺在床上,精神状态极差。”

经过黄燕和队员们地耐心沟通,了解到了妮可沮丧的原因。除了病痛的折磨,她还十分担心因为患上埃博拉,会遭到歧视,家人会将她抛弃。

于是每天查房时,黄燕和队员们在给她治疗的同时,开始不断鼓励她,告诉她最近的治疗情况,给予她信心。在医疗队的精心医治下,妮可的病情开始出现好转,但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妮可的病情又再次出现反复,她的精神状态也随之跌落谷底,还一度拒绝医疗队为其抽血检查,甚至想放弃治疗。后来,经过黄燕和队员们的反复劝说,妮可才打开心房,重新接受治疗。

经过医疗队20多天的悉心治疗与守护,妮可终于治愈,走出了隔离区。出院前,妮可十分开心,在病房内情不自禁地扭动起身体,跳起舞来。

病患治愈后,高兴地向中国医生竖起了大拇指。

黄燕笑着告诉记者,到现在依旧还能想起妮可出院时的样子,睁着大大的眼睛,笑容像花一样灿烂,还用蹩脚的中文说了一声“谢谢”。也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语,让黄燕感动至今。“经过医疗队所有队员的努力,我们终于将这些病患救治了过来,看到他们高兴地手舞足蹈,我很开心,能代表国家在异国他乡挽救病人生命,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2015年7月,黄燕所在的中国(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归国。医疗队接诊的所有埃博拉患者实现全部治愈。

使命

医疗无国界

2018年9月,塞拉利昂总统比奥专程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访问。

访问期间,塞拉利昂总统比奥特别向中国湖南医疗队表示了感谢。

如今回想起这段援非经历,黄燕坦言,这是她作为医生的职业生涯里,一段珍贵又特殊的回忆。“每当想起这些治愈的病患,为我们中国医生竖起大拇指,露出灿烂笑容的情景,就觉得十分自豪。这段经历让我对医生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行业的认同感,作为医生的使命感也变得更加强烈。”

去年,来湖南出席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的塞拉利昂总统比奥,专程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访问,并特别向中国湖南医疗队表示了感谢。“塞拉利昂人民尤其不会忘记,在我们抗击埃博拉疫情最困难的时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驰援。特别是湖南医疗队,为我们赢得对埃博拉疫情的胜利,对推动我国卫生健康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代表塞拉利昂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湖南医疗队表示感谢。”

黄燕作为中国(湖南)第五批援塞抗疫医疗队的一员,是历年众多湖南援非医疗队员的一个代表。

近年来,湖南省积极响应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帮助非洲医院,开展重点科室建设的要求,对非的医疗援助也逐步变得更加深入、多样。2016~2019年,湖南持续实施了“对口医院”“光明行”和妇幼健康工程等10个项目。以输出中国模式、贡献中国智慧为主要方式开展了援外创新工作。合计派出13批157人次,赴受援国开展援助任务,共向受援国捐赠1500余万元设备。

目前,津巴布韦的泌尿外科中心有望成为撒哈拉沙漠以南最大的泌尿外科中心,宫颈病变防治中心已初具规模,津巴布韦成为了非洲第四个能开展HPV监测的国家;塞拉利昂的眼科中心、中医标准化诊室、创伤急救培训中心、中国式标准化儿科病房已运转正常,病理远程诊断已经实现。

岁月流逝,湖南对非洲医疗援助,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情谊。白衣天使们将这份跨越疆土的大爱,化为实际行动,深植于非洲人民心中,成为了中非友谊的最好见证。如今,湖南对非医疗援助仍在继续。这段情谊也将如美酒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岁月的酿造中变得愈加甘醇,愈加浓厚。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 观潮的螃蟹

25195616az19.jpg


来源:红网

编辑:郑重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