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治理改造:昔日矿坑 今朝公园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4-15 09:33:28

年长的人,或许还记得,1960年版五元人民币的背面图案,是一台大电镐正在工地作业的场景。这工地,便是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如今,电镐静静矗立在矿山广场中间,向人们诉说着这个昔日亚洲最大露天煤矿的辉煌,也见证着它从地球伤疤到生态公园的涅槃重生。

开采半世纪,环境负担重

“1953年7月1日正式投产,2005年5月31日关闭,累计生产煤炭2.44亿吨,完成工业产值96.98亿元,上缴利税33.45亿元。为全国11个省市136个企事业单位培训输送了3839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原总工程师赵长青已经83岁,但是这么一长串数字,他张口就来。

“有外国专家说这里只能做鱼塘、种高粱,可咱就不信,硬是凭着人拉肩扛组装大型设备,吃在野外、住在帐篷、脚踏荒原,仅仅用了两年11个月,就建成投产。”谈起露天矿的历史,老赵自豪满满。

然而,煤矿在给新中国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留下“伤疤”。历经半个多世纪开采,形成一个东西长3.9公里、南北宽1.8公里、垂深350米、总占地面积7.02平方公里的巨型“矿坑”。矿坑周边堆积的煤矸石,则成为一座高120多米、堆积量近10亿立方米、占地14.8平方公里的“矸石山”。

一坑一山,让阜新人苦不堪言。“每天都看天气预报,遇到刮风天,一定要把窗户关牢。”家住阜新市太平区红南小区的冯德华告诉记者,“一刮风,残煤自燃的黄色烟雾夹带着矿坑的大量煤尘,呛得人特别难受。”

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地质环境监测站数据显示:自1972年以来,该矿南帮总共发生滑坡85次,现有滑坡易发区434万平方米,最严重的地裂缝长560米,最宽处近1米,深陷面积达175公顷。2000年12月31日发生的大型滑坡事故,滑落岩石达100多万立方米。2003年7月10日发生的边坡瓦斯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

“海州露天矿与井工矿交织,既有露天开采工艺,又有井工开采工艺,两者交错,形成了地面塌陷、滑坡、起火等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对矿坑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威胁极大。”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聘请的海州露天矿调研组专家武华太说。

生态修复,势在必行!

治理加复垦,废坑现生机

“这里之前连个站脚的地方都没有,到处都是大土包和碎石头,没想到竟然能建成这么漂亮的公园。你们看,这些杏花开得多鲜艳。”在海州露天矿北坡,正带着孙女散步的秦秀梅老人高兴地说。

经过生态复垦,海州矿坑周边建成了面积超13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木达4.5万株的4处生态广场。

“最困难的还是矿坑内土地的修复治理。”负责矿坑治理的工程师由福新介绍,“矿坑内杂石多,黄土少,我们就先试验种草,等小草站稳脚跟,跟进修建挡土墙、护坡和截水沟。光是树种我们就试验了几十种,最后总结出经验,矿井边坡多页岩,适合种植槐树,其他地方适合种耐旱的沙棘、松树等。”绿色开始一米一米地向坑内推进。

“针对矿坑最底部的水患,我们通过修建四条永久性排水沟、排水巷道和坑内13条排水沟,来及时排疏积水。”阜新市自然资源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副科长刘洋说。

阜新市常务副市长郝建军告诉记者,通过开展海州露天矿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区景观工程和矿山环境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初步消除了海州露天矿北帮的地质灾害隐患。此外,计划利用露天矿留下的大量矿山开采遗迹和人文地质景观等,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总占地28平方公里的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

昔日四处堆放、无人问及的煤矸石,如今也成了香饽饽。在阜新,以煤矸石、粉煤灰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企业多达170家,每年能“吃掉”900万吨煤矸石和粉煤灰。阜新天合环保建筑材料厂,就用少量粉煤灰与煤矸石混合制坯来生产砖块,制坯不用土,烧砖不用煤。“这些砖说白了就是自己烧自己。”站在刚刚用煤矸石生产出来的红色砖块前,总经理孙秀芹算了一笔账,“2018年公司生产了1.6亿块砖,消耗煤矸石和粉煤灰100万吨。而同样数量的砖,如果用原始方法烧,需3000吨煤,还要消耗大量好土。”

居住大改善,日子过得美

“原来海州矿四周全是村庄,随着矿坑越来越大,村民们被迫往后搬。再后来,露天坑一下雨就滑坡,一滑就滑进我们这片住宅。”阜新太平区东山社区居民白风琴回忆道,一下雨,全家都不敢睡觉,夜里轮流打更。

矿工们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儿去。“三口人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里。夏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冬天呼呼往里灌冷风。五六百人只有一个公共厕所,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在海州露天矿工作了30多年的老矿工赵瑞兴心里,那段日子不堪回首。

现如今,老赵一家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刚搬到新家时,我几宿睡不着觉,乐得摸摸这,摸摸那,越看心里越敞亮。”老赵发自肺腑地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矿工,为我们送来了幸福生活。”

“我们小区里有学校、医院、幼儿园、商店、浴池和健身广场,一出门就是石板路,一出楼就是大市场。”69岁的矸石山社区居民于景龙高兴地拉着记者说,“哎呀,这日子过得美!”

在矸石山社区的东面,一片上百亩的公园内,很多居民正在散步。几年前这里就是成片的矸石山,政府花费9000多万元,将百余米高的煤矸石山进行平整,覆盖黄土绿化,建设了农田水利工程和护坡林工程。昔日寸草不生的矸石山,现在成了百花齐放的绿色公园。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15日 01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王金海 刘洪超

编辑:周怡琳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