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薇”调查丨微信群消息 你爱回,不回?
红网时刻 字号:
2019-03-22 22:38:38

红网时刻记者 郭薇灿 实习记者 吴怡 苏琴 长沙报道

手机微信,如今已经代替了短信和QQ等社交媒介,成为活跃用户最多的社交工具,坐稳了社交界的头把交椅。

而近来关于微信群和人们生活之间的事,不亚于2003电影《手机》出来时的讨论。曾有调查数据显示:每人每天在微信上花时约1.7小时,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光从这个数据上讲,微信某种程度上已成人体“器官”之一。

当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所带来的究竟是便利,还是麻烦?恨它,却不敢删它,大概是很多微信使用者的心态。

“不差我一个聊天的”

红网记者最近就接到了让她颇感头疼的任务,领导要求她调查一下周边那些喜欢在微信群里潜水窥屏,却不回复的人心理状态。

尽管觉得这个选题有点无厘头,记者还是努力进行了一波匿名调查。没想到,周围人对不回复微信群消息的想法还真是五花八门。

小芳(化名)是大四的一名学生,她们宿舍就有个群,刚建群的时候室友们一起在群里炸开了锅,聊得不亦乐乎,因为大家刚认识,就图个新鲜。到后来彼此之间越来越熟悉,新鲜劲一过,大家就都不怎么在群里说话了。“一般看到群消息没有提到自己,就懒得回复。”小芳说。

28岁的小林是长沙的一名上班族,“我们家有个群,七大姑八大姨的,经常在群里转发一些标题党的养生文和社会现象文,开头不外乎是各种‘震惊了!’‘转疯了!’‘中国人都在看!’,要不就是爸爸级别的家人在聊工作或者最近哪里混。”小林表示,到他们这一辈,一般不会出来聊天,基本都是在潜水窥屏,除非是需要庞大的家人群来帮忙拉票投票才冒个泡。

更有人直说不在群里回复的原因是“在群里没有归属感,所以没有想回复的心情”;“有时候打开微信,群消息刷到了99+又或者几个小时前了,失去时效性的消息又不想作答,很自然地就忽视掉了”;“微信群里会说的人有很多,不差我一个聊天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10分钟不回复被开除?”

上世纪90年代,节假日前,人人手抱一叠明信片,情真意切地写完;进入本世纪,手机普及,除夕夜那天,来电铃声此起彼伏,都是相互拜年的电话;微信普及后,一个个微信群建了起来,不管有没有看到,只要发了,就当事情已经办了。

微信能随时联系到人,所以找上来的,不仅有私事,还有工作。于是,原本作为社交工具的微信,现在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作工具,个人时间和工作时间,已经模糊。

记者了解到,在宁波曾发生过一件“奇葩”事:在微信工作群里,老板深夜发了条通知,要求员工在10分钟内上报当月营业额。正巧有位姓王的店长睡着了,没能及时回复。10分钟过后,老板在微信工作群通知她:“你已被辞退了”。

有些员工以为只是老板的玩笑话,但事实证明:这还真不是开玩笑。第二天一早,这位王小姐照常去上班,公司告诉她,因为没有及时汇报工作,她已被辞退,并且上个月工资也不能支付给她了。

虽然这事最后的处理结果,王小姐没吃亏,但也不得不让人深思,人与人沟通的方式越来越先进,所带来的究竟是便利还是麻烦。

某公司中层领导认为,工作群通知只要发出,就立刻要回,回晚了,会给人一种“工作不努力”“细节方面不注意”“没礼貌”的感觉。

有网友吐槽,在很多的工作群,领导刚发话,半小时内,下面一溜几十、上百条的表态:“坚决执行!”“收到!”,“有种疲劳轰炸的感觉”。

心理专家表示:“不回群消息,没毛病!”

事实上,微信群里发的很多消息,除了一些事关所有人外,很多和自己并不相关,但每当手机响起,人们会不约而同,拿起手机去看,因为不去看,可能会漏掉重要消息。但看了,与自己没很大关联,更多的人还是选择沉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大本表示,不愿在群消息回复的人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当今社会网络发达、信息过载,而人的大脑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兴奋,某些群或是话题未引起兴趣;第二、有些人性格虽然很外向,私底下能很好地与人沟通,但却不愿在群里发声,很大原因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较活跃的人一般人际关系、自我状态较好,生活会比较充实,并没有太多时间时刻关注群动态等;第三、现实中自我实现水平较高,不需要过多通过虚拟的网络去寻找存在感的人较少在群里活跃。

而针对工作群不回消息的人,大本认为这多数是一种从众心理,“大家不回我也不回,如果我回了的话,就和别人不一样,成为了群里的一个焦点,而我又不愿意跟人不一样。”

不过,对于不爱在群消息回复的人,心理专家表示:“没毛病!考评一个人的社会适应水平,多在现实生活中,很少会对网络上的行为进行评估。”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吴怡 苏琴

编辑:廖浩宇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