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品读·穿越千年
品读·穿越千年丨湘昆传奇,一诺情长意难忘
红网时刻 字号:
2018-12-14 13:08:21

【穿越千年】系列策划,今日品读湘昆

2018年10月底,一场湘昆盛宴轰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务院侨办联合主办,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湖南省文化与旅游厅等多部门承办的“文化中国·湖南文化走进德国”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将湘昆等湖南文化品牌推向世界。

现场观众热情似火,古老的东方戏曲让外国友人陶醉。在艺术的金字塔尖,文化超越国籍,突破国界,早在2001年,昆曲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世界。

将军挥泪,“湘昆别一枝”

“昆曲兰花艳,湘昆别一枝。几经严霜后,亭亭发英姿。”

开国上将萧克将军,铮铮铁骨,戎马一生,却挥泪题赠家乡老艺人唐湘音,究竟为何?

萧克将军,湖南嘉禾人,民国初,年方八九岁。那时老家戏台常有文秀班的戏,戏文华丽典雅,曲调清逸婉转,表演传神,服装考究,深受嘉禾百姓喜爱。

童年的萧克挤在人缝里听戏,如醉如痴。

往事深埋心底,离乡后他见闻增长,怀疑儿时家乡的戏与昆曲有关。1981年回乡,他终于在湘昆老艺人唐湘音那里证实,当年文秀班所唱,正是与北昆、南昆同源的昆曲别一枝——湘昆。

将军眼眶湿了,这遗落湘南的昆曲明珠,随风飘摇,是多少人守望相护,才保住幽微的烛火!

昆曲入湘,“笙歌不减京畿”

起源于江苏昆山的软糯昆曲,如何跑到火辣辣的湘南,史无定论,昆曲入湘却是不争的事实。

明万历三年(1575),郴州知州的信件中即载有当地昆班演出盛况。而乾隆刊本《衡州府志》所载:万历时期衡州桂端王府“笙歌不减京畿”,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打叠歌环与舞裙,九芝堂上气如云”的诗句不谋而合,留下湖南昆曲最早的史料痕迹。

昆曲是宫廷艺术,明代风行湘南王公贵胄府邸,它真正从高墙大院走向草根百姓,却是在清末民初。萧克将军童年所见,就在此间。

湘昆《荆钗记》剧照

半世浮沉,“兴也民国,衰也民国”

集秀班是清代著名南昆剧社,汇聚有顶尖演员和乐师。不成想,湘南富庶的桂阳力邀集秀班分部入湘。

当整个昆班生旦净末丑、服装道具,从苏州河下水,朝沐彩虹,暮披星辉,一路起桨到桂阳,那浩大的船阵,咿呀的戏音,震撼了两岸观礼的湖南人。

昆曲入湘,幽兰气质与辣椒味道碰撞,绽放出一朵艺术奇葩。在1874-1929年的半个多世纪里,湖南桂阳、新田、常宁、嘉禾、临武、蓝山等地先后创建了十多个职业昆曲班。民国七年,湘昆艺人在桂阳成立“升”字科班,招收学员20多人。学员艺名中嵌入“升”字,学戏三年、演出两年方能毕业。

然而民国之于湘昆,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湘昆步入黄金时代,又骤然走向衰落。在戏曲界花部与雅部的“花雅之争”里,艰深小众的昆曲败退,1929年,桂阳最后一个昆曲班解散,湘昆一夜之间消散无形。

春回大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世说不思量,意难忘,偏此心孤注未敞 一诺情长。”

“升”字班学员继承湘昆纯正血统,师门一诺,地久天长。当湘昆艺人无奈转行祈剧、湘剧等地方剧团谋生,“升”字班成为拯救湘昆的中流砥柱。

1955年,嘉禾文教科干部偶然发现,嘉禾一位祁剧演员竟然会唱昆曲。县里一调研,原来民国时转入祈剧团的“升”字班,竟将湘昆火种顽强传递,几代不衰。消息震惊了文化界,有人激动地呼吁:“赶快抢救,不然我们这一辈一死,这个剧种就完蛋了!”

次年梅兰芳先生到长沙演出,听到嘉禾来的昆曲男旦演唱,激动上文“湖南发现湘昆,希望领导重视!”湘昆由此正式得名,并与南昆、北昆并列为昆曲三大流派。

著名湘籍戏剧家田汉盛赞湘昆,“山窝里飞出金凤凰”,并发表昆曲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得到中央高度重视。1957年,嘉禾县开办昆曲学员训练班;1960年,郴州专区成立专业湘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前身)。

湘昆春回大地,重入大众视野。

湘昆《比目鱼》,刘娜饰刘藐姑

辣味湘昆,“湖南戏曲的活态文物”

昆曲诚实记载着元末至明清以来南戏、杂剧原貌,文物价值不可估量,而其中“湘昆是湖南戏曲的活态文物”。

湘昆以郴州官话为基础,与中州韵结合,吸收祁剧、衡阳湘剧等地方戏曲和民俗文化的养分,形成独具地方风格的“俗伶俗谱”“辣味昆曲”,优美中不失豪放,细腻中不失粗犷,影响深远。至今湖南湘剧、祁剧、巴陵戏、辰河戏、荆河戏、武陵戏等地方大剧种中,还保留着不少昆腔剧目和曲牌。

对一代代湘昆人来说,“诉尽此生痴狂,执念所向”,是一生的痴念。其中佼佼者得到昆曲名师周传瑛、沈传芷、俞振飞的悉心指点。

昆曲泰斗俞振飞曾收湖湘子弟为徒,留下佳话。拜师仪式没有请客吃饭,没有繁文缛节,弟子就花20元钱买了一束塑料花,献给老师。简朴的拜师仪式,最后成就了“承前启后挑大梁的人才”,湘昆剧目《荆钗记》《白兔记》《追鱼记》《苏仙岭传奇》等成为经典。

1964年湖南省昆剧团成立,半个多世纪复兴湘昆、培养传承人。至今湘昆已挖掘整理出44本大戏、13出小戏、400多支昆曲小牌;几十年间,剧团演员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小梅花奖、芙蓉奖、兰花奖无数,新生代演员参演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备受瞩目。

湘昆《牡丹亭》,刘娜饰杜丽娘,施夏明饰柳梦梅

民间曲社,“赏心乐事谁家院”

湘昆发展,离不开专业剧团,也离不开民间曲社。

每逢周日下午,长沙尚书房茶馆就洋溢着昆曲乐音。迈入馆内,流水淙淙,蓝印花布帘关不住婉转流泻的清音。“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曲《牡丹亭》咏绝千古情殇,台下昆曲迷掌声雷动,叫好声不绝。

这是潇湘昆曲社的日常,也是尚书房主人王小保、长沙昆曲研习社社长缪礼志等人为长沙市民营造的传统文化场域。潇湘昆曲社、长沙昆曲研习社的组建和昆曲传习,让民间曲社播撒火种,让古老的艺术插上翅膀,融入现代文化。长沙的大门,已为它而开。

湘昆,如破晓前的黎明光线,蕴含着惊人的力量,它的崛起,是中国文化的重大事件。一门古老的艺术,几历浮沉,向死而生,是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凯歌,亦是数代湘昆人信念的果实。

生逢盛世,湘昆别一枝,路长情亦长。

文/陈晓丹 图片提供/刘娜等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唐盈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时刻新闻,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