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指数,长沙从2017年的全国第20名,跃升至9名。
软环境指数,长沙则从第31名,上升至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2。
相关链接:新一线城市发力 2018年长沙人均GDP“秒杀”京沪
红网时刻长沙12月6日讯(记者 孙洁)城市营商环境排名从2017年的第20名,跃升至9名;软环境指数从第31名上升至全国第2……近日,长沙以一匹“黑马”的姿态闯入全国人的视野,展现了巨大的成就实力和发展潜力。
12月3日,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共35个大中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报告显示,过去的一年里, 长沙在各个领域表现良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进步飞快。城市营商环境排名方面,长沙从2017年的第20名,跃升至9名。软环境指数,长沙则从第31名,上升至仅次于深圳的全国第2。
排名实现飞速跨越,长沙凭什么?
房价、投资成本“双低”,人才流入加速
据报告显示,2018年很多城市软环境指数排名上升快,比如深圳、长沙、西安、武汉、成都、贵阳等,与这些地方大力吸引大学生就业创业,给予补贴和商品房优惠等有关联。
长沙2017年的软环境指数排名第31位,2018年软环境指数排名第二,与注册企业、投资增速、人口增长快有关。
长沙2017年末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103个,和杭州接近,超过京沪(每千人市场主体数不到100个) , 长沙2017年每千人新增市场主体为23个,居全国第八位。其中长沙的常住人口增速为3.57%,位居全国第二,仅仅低于深圳,超过了广州、杭州、宁波、厦门等东部城市。长沙2017年投资增速也在全国靠前,长沙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0535.51亿元,相比南京、杭州、武汉、青岛1万多亿元的水平差别不是很大。
长沙没有像武汉、西安、成都、杭州深圳特别高调吸引大学生落户,也没成为大众眼中的网红城市,但长沙无论是在市场主体注册新增数量,市场主体注册存量、投资额、吸引人口流入方面均在全国靠前,这与该地呈现全国房价洼地、投资成本低有很大的关系。
2017年长沙常住人口增量为27.29万,在已公布的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广州和杭州。长沙2017常住人口新增量,是武汉和成都的两倍,是南昌的三倍。
长沙投资增速为13.1% ,也在全国靠前。长沙2017年房价收入比在7左右,也就是夫妻俩人平均收入7年可以买一套房,所需时间只有武汉、郑州、天津、青岛的一半,只有杭州的1/3 ,也少于西安,长沙房价相对低、就业机会多的优势明显。
新一线城市发力,长沙人均GDP超过京沪
市场环境指数,使用GDP总量、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额、进出口额、常住人口作为分项指标。 从测算结果看,市场环境指数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在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等与上海接近。从排名来看,一线城市只是顺序有些改变,但是仍占据前四名,有绝对的优势。 京沪是全国消费升级最快,服务消费比重大,社会消费品总额分别超过 1万亿。从财政收入看,京沪两地分别都在5000亿以上,而深圳、广州、重庆 、杭州等城市与之差距大。
京沪也是服务业比重最高的2个城市,服务业占比分别达到了经济的八成和七成。而很多城市服务业比重只有四五成左右,尚处于工业化中期或者后期阶段。不过,很多新一线城市正在加快追赶。比如以人均GDP为例,杭州、南京、长沙都达到了13万以上,超过了京沪。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南京、杭州、长沙、武汉、 济南、福州都超过了京沪。
这也表明像长沙这样的新一线城市经济活跃度高,与一线城市差距在快速缩小。从未来发展看,新的一线城市人口在快速聚集,经济增速较高,社会消费品增长快,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与目前一线城市的距离将缩短。
商务环境配套完善,释放双创动力
从每千人市场主体数量看,2017年末长沙、西安、成都、贵阳,都在100个以上,超过了上海和北京(不到100个) 。同时2017年每千人新注册市场主体数 ,长沙、西安、成都、郑州、合肥、昆明都在20个以上,也大幅超过上海(近 15个)、北京(近10个)的数字,这表明中西部城市在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后,焕发了市场发展的潜力。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东部除了深圳保持高速外,中西部的乌鲁木齐、贵阳 、济南、长沙、西安、重庆等,都表现抢眼。
事实上,这些年,“让湖湘大地成为投资创业的福地”的理念和做法,是一以贯之的。
比如,去年11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行动导则”,目标就十分明确,那就是要“结合湖南实际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配套完善的商务环境。”
今年6月,全省优化发展环境现场推进会在江华召开。会上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强调, “要下更大力气、用更实举措,推动全省发展环境大优化、大提升,为促进产业项目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让湖湘大地成为投资创业的福地。”
此外,长沙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在行政审批、多证合一等方面系列改革措施,也颇有成效。
来源:红网
作者:孙洁
编辑:吕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