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反“四风”重在破,那么“三严三实”则重在立
■破是前提,立是根本,破不易,立更难
党的作风建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如果说反“四风”重在破,那么“三严三实”则重在立,一破一立保证了党的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破旧立新,破是前提,立是根本,破不易,立更难。
“三严三实”遵循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以严字当头、实字托底,提出了党员干部修身做人、为政处事的基本要求。“严”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提升上,“实”在方法、行为、效果的正确上,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统一。
要持之以恒做到“三严三实”,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一是在调查研究中加强党性修养。当前,各种文化思潮交织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党员干部走出办公室、走出书斋,到群众中去,既要了解实际情况,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辨别良莠,向自己头脑中的私心杂念开展斗争;切身感受群众的勤劳、智慧,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真正站到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尊重物质的客观实在性、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
二是使调查研究成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过程。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团结和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夺取政权,党员干部对权力来自于人民、用之于人民有着切身的体会。在和平建设时期,党员干部特别需要深入群众,亲身感受群众中蕴藏的伟力,深切体会人民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性,牢固树立权力来自于人民、用之于人民的权力观。保证权力的正确使用,关键是用权者要接受群众的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群众最有发言权;党员干部政绩如何、有无以权谋私,群众最有评判权。党员干部调查研究,不仅要征求群众对工作的意见,还要多听群众对用权的意见,虚心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使之成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实现用权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是到最艰苦、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现在,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严格自律、努力为党和人民工作,但也有少数人脱离群众、私欲膨胀、堕落成为腐败分子。从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看,缺乏艰苦生活的锻炼和严峻斗争的考验是党员干部蜕化变质的温床。推动党员干部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调查研究十分必要。到这些地方去,不是蜻蜓点水、秀才镀金,而是要与当地群众吃住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党员干部的意志品质,使之从严要求自己,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做到心存敬畏、为政清廉。
四是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经济社会越发展,存在的问题越复杂,许多事物已不是非黑即白,许多问题呈现出多维的立体状态。尤其需要多听不同意见,善于集思广益,多角度分析问题,全面掌握问题的来龙去脉,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这样做出的调查研究才可能既符合情况的真实又符合本质的真实,基于调查研究的点子、政策、方案才会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实践价值,能够落地。
五是常怀忧患意识、戒除虚假浮夸。在浮躁日渐抬头的社会氛围中,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常怀忧患意识。忧不足、忧问题、忧困难,才能具有底线思维,才能防范于未然,才能脚踏实地创造业绩。创业中的担当精神、实干精神、大无畏精神都是与忧患意识密切联系的。就调查研究而言,几个人同时到同样的地方,有忧患意识的人所取得的成效就会比其他人好。因为他是真心解决问题、真正带着问题去的,融激情于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获得的材料真实可靠。这样做出的调查研究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去除民瘼,而非好大喜功、虚假浮夸,为创业提供着实实在在的决策依据。
六是诚恳待人、虚心请教。我们党所倡导的公仆意识、学生意识,都是告诫党员干部要在群众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党和人民忠诚老实,虚心向群众学习。党员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要有公仆意识、学生意识。如果以领导者自居前呼后拥,群众站在路边欢迎你,心里却不满意;如果再作一些不切实际的指示,群众心里就讨厌你。自以为是、不懂装懂、装腔作势、以势压人,是做人的大忌,也是调查研究的大忌。正确的调查研究要求党员干部与群众以诚相待、平等交流、取长补短,说知心话、问关心事、做贴心人,换位思考、反复讨论、细致比较、耐心商量、定量定性,直至取得真实的情况和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出的调查研究体现了调查者热爱人民的情怀、求真务实的作风、寻根问底的韧劲,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经得起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