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近日,美国众议院批准了一项新法案,禁止该国各州和地方政府对转基因食物进行强制标识。无独有偶,我国于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也作出明确规定,不过与美国的规定有所不同,该法规定了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显著标示,未按规定标示的最高可处货值10倍罚款。有关转基因的问题再次引起公众热议,与此同时,转基因领域的专利创新也成为关注焦点。
随着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耕地资源的减少、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等问题的显现,粮食短缺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而转基因作物新品种培育关键技术的突破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据了解,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基因片段,基因片段的来源既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笔者认为,加强对转基因作物领域专利申请的了解和利用,可以为我国的重组生物增加新性状,进而推动我国培育出作物新品种。
专利申请不断增加
国外技术优势明显
据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兴起和发展是在1972年,1996年转基因作物开始商业化种植,当年的种植面积在6个国家共有170万公顷。虽然一直存在着收益和潜在风险的疑问,但其已经被世界各国的玉米、大豆、棉花农户所广泛接受,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在过去也实现了连续的快速增长。
自1996年转基因作物品种上市以来,全球转基因技术专利申请量呈现不断攀升之势。笔者经过专利文献检索后发现,截至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达到8万多件,其中,中国转基因作物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达到9000多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专利申请的公开具有滞后性,因此,2014的数据可能不完全。
笔者经过检索后发现,目前,全球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提交了转基因作物的专利申请,这些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欧洲、中国分别占相关专利申请总量的30%、11%、11%,并且从各国每年的申请量可以看出,近10年的申请量明显增加,然而通过对专利申请的技术原创国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美国仍是主要的技术原创国以及专利申请国,其次是欧洲。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专利申请量不断攀升,但是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手中。
此外,根据对转基因作物全球申请人申请总量进行分析可知,排在前两位的申请人分别为美国的杜邦先锋公司以及孟山都公司。从这两家公司在全球各地的专利布局可以看出,其在美洲、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相应的专利布局,并且,这两家公司的专利申请量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杜邦先锋公司以及孟山都公司的整体优势较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专利申请量排在前六名的申请人中还有一位是来自美国的公司,另外3位申请人为欧洲的公司,由此可以进一步印证美国和欧洲掌握着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技术。
加强核心技术研发
突出重点研究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主要以公司来推动转基因产业的发展,并且产业化程度非常高。与此不同的是,我国国内申请人以科研机构为主,产业和研究结合明显不足,这一点与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一致。从技术研发链条的不同阶段以及从性状基因到作物品种,将转基因作物技术划分为4个大的方向:即性状、转化方法、调控方法、作物。笔者认为,通过对转基因作物技术内容的统计分析,可以确定当前转基因作物技术热点主要集中在针对性状这一方向的技术改进方面,而复合性状的研究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以及重点研究趋势。
就目前来说,针对性状的改变这一方向的技术改进的研发热点集中在产品生产或者改变产品质量、生物胁迫抗性以及非生物胁迫抗性这几个技术分支上。而在我国针对性状的技术分支也同样集中在这3个技术分支上。这表明我国的关注热点与全球的总体趋势相一致。
通过对转基因作物专利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转基因作物技术的主要原创国家为美国,转基因作物领域呈现被杜邦先锋、孟山都等寡头公司垄断的技术格局。相比而言,中国的主要专利申请人大多为科研院所,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如火如荼,产业化进程却较为缓慢。笔者认为,转基因作物技术热点主要集中在针对性状这一技术方向的技术改进,而这一热点同样也是中国国内研究的主要方向。笔者建议,国内相关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突破,除了增加研发投入外,还要加紧研发,并充分利用专利分析,不断突破国外技术“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