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政课用慕课的方式呈现,对于老师来说,是锐意革新,还是自寻难题?
“表面看,是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授课理念与方式的革新,但从深处看,其实是先进思想对互联网空间与网上舆论阵地的主动占领。”两年前,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震率先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搬上网络平台,迄今,选课人数已超1.3万。
这是记者走访全国多所高校时了解到的一个生动事例。以往提及将思政课搬上互联网,许多老师表示“不行”。“不行”的背后是不敢,没有底气和信心,没有利用互联网做媒介,将高水平的思政课内容进行广泛传播、主动占领网上空间的自信与能力。
“互联网空间,思政课不但不能躲避,反而应该主动占据充分利用。”刘震的话说出许多高校思政课老师的心声。
从“价值凝聚”到“价值变迁”
多元交融、多样并存,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紧迫性、现实性
“谈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说,“近年来,高校师生的总体思想政治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于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对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一路走访,从南至北,二十几位高校“掌门人”均向记者表达了类似观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感触深刻:在当前多元文化交融、多种思潮涌动、多样价值并存的社会境域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具有紧迫性、现实性。在师生从单维接受向多维比较的认知转化、从注重听取向强调参与的行为演变、从“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价值凝聚向“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价值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把牢意识形态主导权具有极端重要性。
“高校从来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晴雨表,是西方敌对势力分化渗透的主要目标。”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张雪说,“需要我们尤为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温水煮青蛙效应,有问题而不重视,看不到危险,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二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中所出现的问题与挑战在各个高校的表现程度不尽相同,各高校需要结合实际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朱善璐说:“只有勇于挑起担子,把责任扛在肩上,旗帜鲜明地抓、理直气壮地管,才能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
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
以制度设计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正如人体的运行需筋骨与经脉,高校党建工作也需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责任。
“党委书记、校长要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一语中的。清华大学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宣传思想工作机制很具代表性:无论是论坛与讲座,还是学校与院系层面开展的学生活动,甚至海外的基金会捐款,力求做到管理无真空;无论是主管宣传的党委副书记,还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在意识形态工作上齐抓共管,党政齐上阵,无缝衔接。
的确,就目前运行机制而言,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客观上存在着相互并行、垂直管理、分科执掌、分层负责的不同管理系统。现实中不同系统间有机联系的缺乏和彼此割裂的固化,往往造成虽然各方投入很大,却由于缺乏整合协同,并不能形成合力。
冯培分析指出,“我们要以顶层设计营造主渠道和主阵地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同步共振。要以系统设计推动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互补延伸; 要以制度设计促进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整体合力。”
这个观点得到许多高校负责人的赞同。采访中,天津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提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哪个部门哪个单位的事情,不能依靠“单兵作战”,而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单位“集团作战”,不仅要靠“车头带”,而且要形成“一盘棋”,各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奏响上下和声、左右协调的“交响乐”。
“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
把握好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健全课堂、讲坛管理制度
在清华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对中国实行西方多党制心存幻想的同学,一定要听听林泰老师的社会思潮课。”林泰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离退休教授,78岁高龄依然坚持每个学期为本科生业余党校讲党课、作报告,少则三四场,多则七八场。他用丰富的事例和资料,解答同学们的疑惑,深受欢迎,是党课“明星教师”。
在中国人民大学,也有一位类似的“明星教师”,那就是双目失明年逾80的老教授俞长彬。他40多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翻译工作岗位上,执著从事学术研究。他在课堂上曾做《信仰,信念,信心:在困难条件下如何得以坚持》的报告,让人肃然起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高校已进行了多种探索与努力。如浙江大学鼓励广大师生基于中国经验创新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阐释,坚持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3年来,学校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与建设工程”,深化对中国道路和浙江经验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
当然,当下高校课堂教学也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样的,”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蒋朗朗分析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问题比较突出,有的教师在联系实际的教学中强调“直面真实”而忽视正面引导;有的老师对各种社会思潮,认识模糊;大学生在成长中有“逆反”心理,有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而“语出惊人”;各种势力把高校作为角力的重要场所和阵地,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和价值观渗透……
高校第一课堂肩负着帮助学生系好思想第一粒“扣子”的重任。“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的原则,把握好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健全课堂、讲坛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学考核、教材使用、教学督导制度,严格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一会一报’制,加强校园各种读书会、学术沙龙的引导与管理。”张雪说。
决不能让“歪嘴和尚念歪经”
增强立体传播能力,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
如今,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网络,大学思政课中经常强调的“提高抬头率”,也是针对大学生在思政课上不听讲、看手机的现象而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动权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南京大学的同学在校内有一个“精神家园”,小百合BBS;北京大学学生有自己的“网络空间”,未名BBS。这都是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品牌,之所以深受学生喜欢,是因为学校认识到网络论坛因其即时性、交互性成为大学生网上交流的优先选择之一,便着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品牌。
不少高校也是如此,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都专门设立了新媒体工作办公室,鼓励院系、部门建立本单位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挥新媒体传播矩阵功能,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联动与聚合传播,主动占领互联网阵地,推动各类宣传力量向网上聚集、在网上发声,不断放大正能量。“面对纷繁复杂的网上舆论生态,要健全统筹、研判、联动、处置机制,打造全媒体平台,增强立体传播能力,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强调说。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在变,这就要求高校既秉持“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信念和坚守,增强政治定力、勇于挑起重担,又要结合新问题,有针对性、创造性地探索富有时代特点的新的工作机制,在敢于亮剑的同时,还要做到善于亮剑。
(本报记者袁新文、董洪亮、赵婀娜、张烁、魏哲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