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大精神,永远的丰碑(一)
湘大百事通
 
09-24 15:30

王昕伟

2012级中共党史专业

湘潭大学,简称“湘大”,坐落于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是一所毛主席亲自倡办、亲笔题写校名、亲切嘱托一定要办好的老牌全国知名重点大学。1958年,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倡导下,湘潭大学得以创办。然而尽管有毛主席的勉励,但湘大的创建与腾飞之路却是异常艰辛。无数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湘大儿女,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用他们辛勤的汗水乃至生命书写了不朽的篇章,先后在“建校”、“复校”、“强校”的不同历史时期,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也铸就了伟大的“湘大精神”。

湘大精神,是一代代自强不息的湘大儿女用自己辛勤的工作、努力的学习、扎实的科研、深厚的情怀、崇高的信念和光辉的事迹所熔铸而成。是无数湘大师生为完成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亲切嘱托和为实现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时代目标的艰辛历程中,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培养、积累而形成的。作为湘大人,我们一定要深入了解湘大精神的深刻内涵,研究学习、宣传弘扬湘大精神,这对于我们继续沿着前辈们的脚步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我们的“湘大梦”、伟大的“中国梦”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湘大精神是我们的母校、我们的师长、我们的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今天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动力。

艰辛历程——湘潭大学史略

1952年11月,毛泽东曾经的老师毛禹居先生进京看望毛主席,请求毛主席为家乡的韶山学校题写校名,毛主席在题字时对毛禹居说:“为什么硬要叫小学呢?(韶山学校,时称韶山小学)学校将来发展,可以办中学、大学嘛!”表现了毛主席对家乡教育事业的关心,希望将来家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鼓励韶山的乡亲们,不要满足于办起小学,将来要办起中学,能够办起大学。毛禹居回到湘潭后,向县委领导及身边的人透露了毛主席的交谈内容。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客观条件并不具备,并没有因此立即创办起一所大学来。

直到1958年,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高潮,不仅工业、农业领域全面展开,科教文化领域也开始“跃进”。1958年5月5日—23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毛主席在会上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刘少奇在会议报告中提出“逐步实现一般的专区和许多的县都有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目标。随后,国务院为贯彻中央的统一部署,逐渐下放了创办高校的审批权,为各地区创办高校松绑。而当时的湘潭大学也在这种形势下诞生。1958年6月,湘潭县委为了响应八大二次会议的号召,通过《关于创办湘潭大学的报告》。从全县各个中学抽调十余名中学教师,由各校报送500名应届初高中毕业学生,县财政拨出专款5万元的开办费,利用杨家桥湘江煤场的旧址为校址,生产劳动从而自给自足,创办了这所半工半读性质的“湘潭大学”。学校办好之后,湘潭县委特意从韶山请来毛主席的堂兄和私塾先生毛禹居先生,委托他进京向毛主席报喜。

1958年9月上旬,毛禹居抵达北京,毛主席在家接待了毛禹居,并聆听了他的汇报,答应了题写校名的请求。在毛禹居传递县委希望毛主席向湘潭大学调拨一些教授的请求时,毛主席毅然说道,“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世界上办第一所大学,当时连大学生也没有,哪里有什么大学教授?你们不要迷信专家,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即来源于此。这是毛主席在鼓励和要求我们湘大师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办好湘潭大学,是毛主席在督促湘大师生要艰苦奋斗,也是毛主席对坐落于家乡的这所大学的期冀。

然而,由于现实的客观条件限制,资金的匮乏和师资短缺始终是最大的问题,尽管早期湘大师不畏艰辛,艰苦奋斗,在恶劣的居住条件和严酷的学习环境下,意图“半工半读”,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达到自给自足、学习和生产两不误的目标。但是,不懈的坚持始终无法改变残酷的事实,此时的湘潭大学终究是名不副实的“大学”,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周小舟曾亲自视察,评价它“大学牌子,小学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时湘潭大学的发展更加难以为继,万般无奈之下,于1959年6月25日向县委、省委递交《关于改变湘潭大学性质的请示报告》,申诉办学困难,缺少经费,缺乏师资来源。1959年7月6日,中共湖南省委发出(59)235号批文,宣布停办湘潭大学。自此,湘潭大学“建校”时期也宣告终结。

1974年湖南省革命委员会根据现实需要提出在省内建五所学校,科教组专题承报了恢复毛泽东主席家乡的湘潭大学,建议先批准湘潭大学。3月,邓小平、华国锋等同志批准恢复湘潭大学,并定位其为文、理、工综合性大学,由国家计委拨付专项建设资金。10月,毛主席最后一次回湖南,在长沙接见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时,催办湘潭大学恢复建设工作。至此,湘潭大学在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复校。“名为复校,实为新建”,在毛泽东“特殊照顾”下,湘潭大学在复校伊始就直接被定位为文、理、工综合性大学,得到国家计委项目拨付建设资金,并在师资、图书方面大力支持,11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请求支援湘潭大学部分师资和图书的通知》,各高校积极响应,把它当作支援毛主席家乡建设的一项光荣任务来完成。1975-1978年,全国各地来信来访要求调该校工作的达3000余人次,该校先后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哈工大等高校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教辅人员和管理干部约300人,省内的高校和其他单位共支援该校教师和教辅人员60余人。同时,全国各省市、高校积极踊跃捐赠图书。一时之间,湘大成为了名师云集、群英荟萃之所。在人们高度的热情中,一切问题都难不倒湘大师生,重新选定校址,没有校舍就自己建,缺少粮食就自己生产……,教授参加劳动,学生参与生产,“万丈高楼平地起”,在广大师生的努力开拓下,复校的湘大,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在这轰轰烈烈的“复校”时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有无数无私奉献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成为湘大.30人心目中的无比光荣的历史重任。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批准湘潭大学为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面对新时期,湘大也依然站在更高的时代起点上,提出了“世界名校”的伟大战略,开始不断“强校”的新征程。2005年,教育部、湖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同重点支持湘潭大学建设;2010年,入围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方高校。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年,学校成为全国66所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之一。201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协议,共建湘潭大学。2014年6月,与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签署协议,共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欧阳晓平受聘为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15年6月,湘潭大学与北京大学签署交流合作备忘录,将在八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截至2015年6月,学校共有85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重点学科专业3个、国家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23个、省级重点专业1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精品课程9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精品教材、国家规划教材14种;有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