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首届“师昌绪班”开班
湘潭大学新闻网
 
09-17 17:14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9月11日,湘潭大学首届“师昌绪班”迎来26名本科新生,正式开班。湘潭大学校党委书记章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欧阳晓平院士共同为“师昌绪班”揭牌。校领导周益春、刘建平、廖永安,师昌绪院士的学生兼同事杨奇斌教授、“千人计划”学者李正等共同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师昌绪班”很特别,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班主任,还有名师“一对一”辅导。这是湘大探索人才培养改革的又一次尝试,为本科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力图破解“钱学森之问”

以师昌绪的名字命名

今年,湘潭大学本着“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以“师昌绪班”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招收了26名新生。

为什么命名“师昌绪班”?章兢解释道:“师昌绪先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曾突破美国重重困扰,立志回国报效祖国。师老的爱国情怀应该是当代大学教育必须传承的,以他的名字命名,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心怀祖国,专攻学术,德才兼备,报效国家。”

谈起渊源,周益春说:“师老和湘大情谊深厚,生前一直是湘大名誉董事长。我从1995年接触到师老,每年都会探望他。2007年,师老特地来湘大为低维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揭牌。‘师昌绪班’就是在师老的亲切关怀下成立的,是以师老的科学精神、高尚情操和学术成就为楷模,培养具有献身科学事业精神、忠于祖国、热爱人民、能引领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2013年在高年级学生中试点,今年是正式招生。”

开班仪式上,88岁高龄的师昌绪夫人郭蕴宜还通过视频,特别嘱咐“师昌绪班”的学生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专心一致做研究,青出于蓝胜于蓝”。

本科“一对一”导师制培养

确定了“培养什么人”,那么该如何培养呢?“师昌绪班”打破了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采取学术导师制及个性化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新生的科研能力,把他们培养成材料等领域顶尖人才的“潜力股”。

“师昌绪班”实行大科目培养,学生可以在材料物理、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学科交叉选课,实现“大学科基础小门类专长”的培养模式。

“现在一般都是‘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记’的灌输式学习,而我们班是启发式的、引领式的,老师把要点讲清楚,同学们通过座谈讨论课的形式自主学习。”欧阳晓平院士说,教学过程中,将采用研究课题贯穿的方式,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给出课题,学生自主实验、讨论、查文献。这种科研创造型的人才模式,有助于学生“冒”出来。

此外,学生是小班单独上课,有专门的教室,还有超强的“导师团”。其中,欧阳晓平担任班主任,“千人计划”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青、芙蓉学者等知名教授和年轻博士都是学生“一对一”的导师。这些导师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各学科前沿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还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和研究方向。

新生家长张先生说:“当时孩子报考的时候,就查了资料,湘大材料院虽是新成立的,但是实力超强,有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点学科,师资也很厉害。孩子对材料很感兴趣,就希望她能一直读到博士,搞学术,做科研,我对湘大的培养很有信心。”

成绩不合格将被“淘汰”

能考进“师昌绪班”的学生,可以称得上是佼佼者,因为高考成绩至少超过录取分数线40分才有机会享受到这样“高配置”的资源。然而,大学期间,他们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淘汰制。

“并不是说进了这个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在第二、三、四个学期开学初都会有考核,学科成绩、英语或综合能力不合格的,到课率不到90%的,将被调整到普通班。也就是说,学生不努力,就随时可能被换出去。”欧阳晓平说。

“同学们都很优秀,刚开学就感受到了压力,压力也是动力,因为这种淘汰机制会激励我们刻苦钻研。”来自云南的薛城垚同学说,报到第二天,就有同学去自习了。毕竟谁也不想输在起跑线上,谁也不想失去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新生刘炫伶也说:“师昌绪老师是材料界的泰斗,更是我心中的偶像。我假期一直坚持学英语,听说我们会用国际流行原版教材,托福95分才能毕业。进了这个班,就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不负众望,像师老一样,为祖国做贡献。”

(《湘潭大学报》记者张灿强学生记者郑寒秋/文学生记者曾路凡/图)

(来源:湘潭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