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赠给老师明信片上,写着老师的批语“忽还是匆,语文老师我懵了”。)
(明信片上,写着“印刷厂忽悠谁呢,错别字也拿来卖啊”。)
红网长沙9月9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贺姜华)教师节在即,学子们或许正准备着教师节礼物,而网友“茶陵毛老师”却在红网论坛爆料,学生送给他的两张明信片有点怪,他怀疑上面印的是错别字,身为语文老师的他对此无法容忍。
记者看到,明信片以教室为背景画面,印着四行文字,两张卡片“怱怱”二字被划,注上了红色批语“忽还是匆,语文老师我懵了”,网友直呼“不愧为初中语文老师,学生礼物也认真批改”。帖子称“怱”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录,如果说是“匆”(cōng),那加个“心”是让老师多留个心眼吗?如果是“忽”(hū),那一点不是画蛇添足吗?如此使用,很不规范。
帖子一发出,网上立刻炸开了锅。有网友直指发帖教师只认简体字不懂繁体字,割裂了汉字的演变历史,不告诉学生所以然,教书误人子弟。有网友认为教师只知大陆范围内有“匆匆那年”,不知香港台湾至今使用的仍然是繁体字,卡片的发行方是香港某文化公司,印繁体字合情合理,发帖教师有坐井观天之嫌。也有网友力挺教师此举,他们指出如今使用错别字的现象、语言不规范的现象数不胜数,大有淹没正常语文教学之势,作为语文老师站出来,理应受到尊重。
记者辗转联系上了发帖人,得知他是湖南省茶陵县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年仅32岁的他平时喜欢阅读,但很少接触繁体字。他解释,发帖是由于自己平时爱较真,正因为不懂怱匆之别,所以才公开求解,无知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无知也不问,自己接受一切网上批评。对于种种质疑,他向记者表达看法,“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该给学生以示范,其次才是自己掌握多少知识,而示范本身就应该规范,怱字虽然生僻,但不算太复杂,学生看了势必也照着写”。
那么,“怱怱那年”到底该怎么样解读?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罗孟冬,他介绍,“匆”汉字造字法中来说,可以说形声,“怱”,从心,匆声。“匆”与“怱”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通假字,也可以理解为繁体字与简化字之别。由于明信片全部是繁体字,这么使用没有错误。
罗教授同时提醒,根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要求,作为私人交际交流的语言文字,使用繁体字无伤大雅,是可行的;公开场合用简化字,则不行。“作为中小学语文老师,关心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规范,这无疑是好事,值得肯定。但是语言文字的继承和发展不能分割开来,繁体字作为一度与人交际交流的根据,而且在世界华人圈依然用繁体字,是不可能一下子消失的。所以,适当了解掌握繁体字,也应该是我们广大中小学老师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