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员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我们党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目标。通常来讲,若要实施腐败,需具备三个要素,即权力、机会和欲望。反腐败就需要紧紧抓住这三个环节做工作,通过限制和制约权力,规范权力的运行,使那些拥有权力的人不能滥用权力,否则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使其不敢腐;通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而减少各种腐败的机会和空间,使其不能腐;通过为公职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质利益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并加强思想教育,提高道德修养,从而使其不想腐。
解决不敢腐问题要靠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本质就是要限制和制约公共权力,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而腐败的本质则是滥用公权。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一方面要运用法治去规范公权力的运行,另一方面要靠法治来严惩腐败。法治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公务人员和公权力,因此,法治的重点就是要依法治权、依法治官。全面依法治国,对公职人员来讲,既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这就是权力清单,又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这是责任清单。而对公民来讲,全面依法治国,则是法无禁止皆可为,这是负面清单。因此,实施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公职人员依法行政,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一旦权力超越其法定权限,又或滥用公权、以权谋私,必将受到严惩。可以说,法治犹如一把利剑悬在每一个持权者的脖颈之上,从而使其“不敢腐”。
解决不能腐的问题要靠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之所以还存在很多腐败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有些改革还不到位,给那些拥有权力的人留下了一些腐败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实践证明,要解决好这些腐败问题,还得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比如,在矿产资源、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出现了腐败问题,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还在于改革不到位。根据近年来所查处腐败案件的有关数据显示,大多数腐败案件都跟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重大项目有关,原因就在于在配置这些资源时,行政权力所起的作用太大,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是由于政府主导经济活动的色彩过浓,客观上就为一些人的设租寻租活动留下了空间,给一些人搞腐败留下机会。实践也证明,越是腐败问题较多的地方,越是行政权力过于干预经济活动的地方,越是市场不公开、市场配置资源不足的地方。可以说,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微观经济活动,是官商勾结滋生腐败的土壤,只要权力支配经济活动的格局没有改变,官商勾结的土壤就一定会存在,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腐败问题就很难解决,抓了一批腐败分子还会出现新的一批,因为腐败的土壤还存在。所以,我们要想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还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靠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当前,我们所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改革,而重点则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实现了这一改革,通过大力简政放权,铲除权力寻租的土壤,那么腐败问题就会大大减少。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扎紧管住权力的笼子,这样就可以使其不能腐。
解决不想腐的问题要靠发展和教育。物质决定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物质利益需求必然反映到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也必然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方式。党员领导干部掌握着公权力,若要使其不想腐,一靠物质利益的待遇保障,二靠思想教育与道德修养。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来说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物质利益等各方面的需求,提高生活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广大公职人员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确保他们在廉洁从政的情况下,也能过上一种体面的生活。反之,如果腐败,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从而促使他们不想腐。另一方面,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滑坡的问题。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持续不断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的教育,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侵袭,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自觉做到秉公执法,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