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光辉的著作
1938年春,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以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为代表的光辉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思想。《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科学分析了抗日战争“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四个基本特点,深刻指出这场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有力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坚信“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战的战略指导思想。《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发表于1938年5月,堪称《论持久战》的姊妹篇,强调持久战中的游击战不只是战术问题,还有它特殊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有力地指导和促进了抗日游击战争广泛而迅猛的发展。
此外,还有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以及毛泽东在延安抗大和陕北公学的讲课、讲演、报告等;周恩来的《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论统一战线》;朱德的《论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半年抗战的经验与教训》;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领导人的著作,为取得全民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②战斗的媒体
《新华日报》创刊号
1937年1月,新华通讯社在延安正式成立,其前身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红中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通讯社。在瑞金时,红中社曾创办《红色中华》报,到延安后改名为《新中华报》。
《解放日报》创刊号
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王皮湾村开始播音,主要播报中央重要文件、《解放》周刊和《解放日报》的重要文章、国际国内新闻、革命故事和抗日歌曲等。沦陷区和国统区有数十万台收音机能收听到延安台的广播,不少听了广播的青年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层层封锁,奔向延安及各抗日根据地。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了第一份大型的、每日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刊发评论社论,报道战况,宣传共产党员、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初期根据地影响最大的报纸。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都曾为报纸撰写社论、代论、文章,《解放日报》成为中央直接发出声音的平台。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创刊,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发行的惟一机关报。1938年10月,日军进逼武汉,从延安赶回武汉的周恩来,一边部署在重庆准备出版《新华日报》,一边和《新华日报》部分员工一起坚守武汉。在日军占领武汉数小时前,周恩来口述了《新华日报》在武汉的最后一篇社论《告别武汉父老兄弟》。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发电机机房旧址
中国共产党还创办了《晋察冀日报》《大众日报》《党的生活》《抗战日报》《冀鲁豫日报》《拂晓报》《抗敌报》《东北日报》《江淮日报》《盐阜大众报》《八路军军政杂志》等一大批党报党刊。
③抗争的歌声
冼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
抗战歌曲,血泪铸就。抗战时期,党领导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抗日爱国歌曲。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原为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震撼人心的战歌迅速传唱全国,成为最著名的一首抗日歌曲。1949年9月27日,《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回到延安,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写就了《黄河大合唱》。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了抗战前线。
音乐家郑律成谱曲、公木作词的《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作于延安,原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解放战争时期,此歌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抗战时期,还有《延安颂》《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歌唱二小放牛郎》《游击队歌》《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五月的鲜花》《新四军军歌》《长城谣》《毕业歌》《新编九一八小调》《黄河颂》《胜利进行曲》《保卫黄河》《救亡进行曲》《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一大批抗战歌曲响彻神州大地,激励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④怒吼的舞台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演出
抗战时期,中国进步的戏剧工作者在共产党的号召下,利用戏剧这个武器,鼓舞民众, 团结人民,教育人民。
《放下你的鞭子》是由田汉改编而成 的独幕剧,1931年,由集体创作、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抗战街头剧。该剧的主人公老父和香姐诉说 了日本侵华、家乡沦陷等辛酸,激起观众的抗日 救国情绪。“七七”事变后,夏衍、于伶等二十多人创作了三幕剧《保卫芦沟桥》。该剧成为“一颗掷向民 众深处的爆烈弹,猛烈地激动每一个观众的神经,沸腾他们的热血”,演出时戏院内外响彻“保卫卢 沟桥”的口号声。1942年春天,《屈原》开始在重庆上演,其反响之强烈,是以往历史剧演出时所未曾出现过的。这部作品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发出了反对侵略、反对投降的呼声,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聂耳和田汉的《扬子江暴风雨》,田汉创作的《乱钟》《战友》《回春之曲》《芦沟桥》等一系列作品,夏衍的《咱们要反攻》《法西斯细菌》,沈西苓的《在烽火中》,凌鹤的《火海中的孤军》,李增援的《盲哑恨》,陈荒煤的《打鬼子去》,于伶的《省一颗子弹》,曹禺和宋之的的《全民总动员》,曹禺的《蜕变》,吴祖光的《凤凰城》,阳翰笙的《天国春秋》,陈白尘的《结婚进行曲》,茅盾的《清明前后》,李伯钊和向隅的《农村曲》,王震之和冼星海的《军民进行曲》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田汉、阳翰笙、光未然、夏衍等党的文艺工作者和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京剧名家97人当选为理事,艺术家们以各种艺术形式表达抗日决心。梅兰芳编演的《抗金兵》《生死恨》,周信芳编演的《明末遗恨》《洪承畴》《徽钦二帝》《香妃》等戏,在当时影响力极大。抗战时期,许多地方剧种,特别是身处战区的剧种如汉剧、楚剧、湘剧、桂剧等都曾演出各种反侵略、反投降、反汉奸、鼓舞爱国热情的剧目。
⑤犀利的画笔
连环画《大战临沂》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美术工作者纷纷“跑向热情洋溢的群众团体,跑向炮火纷飞的战场……也跑向落后的城市或古老的乡村”,他们组成了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上海漫画界救亡协会、抗日漫画宣传队、战地写生队等抗战队伍,创作出一大批抗日救亡主题的美术作品,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寇已开始在我国东北横行,绘画大师徐悲鸿于1930年完成了大型历史题材油画《田横五百士》,歌颂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又创作了《徯我后》《愚公移山》。吴作人的油画《不可毁灭的生命》《空袭下的母亲》,唐一禾的《女游击队员》《七七的号角》,王式廓的《平型关大战》等作品,抒发了高昂的爱国激情。
木刻画和连环画以其大众性、宣传性、教育性等特点,成为抗战主题美术作品中的重要形式。1938年7月,连环画《大战临沂》再现了血战台儿庄的悲壮场面。著名木刻家赖少其的《抗战门神》,在1939年春节悬挂在桂林以及抗战大后方的千家万户中。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的成员彦涵创作了木刻年画《保卫家乡》和木刻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把她们藏起来》《不让敌人抢走粮食》等作品。延安鲁艺木刻工作团胡一川、罗工柳、雏雅、刘韵波等创作的木刻连环画《抗战十大任务》,广泛宣传了八路军抗战的主要任务。李少言的《日军守备队的生活》《八路军一二〇师在华北》,王朝闻的《姆妈》,古元的《走向自由》《新旧光景》等木刻连环画,都受到了百姓的喜爱。
徐悲鸿创作的大型油画《田横五百士》
漫画家华君武1938年来到延安,先后创作《肉骨头引狗》《丰收》《诱降》等作品,以犀利的笔调反映现实。上海的爱国画家们组成抗日漫画宣传队,在周恩来、郭沫若的领导下,奔赴南京、苏州、无锡、长沙、桂林、金华等地,以画笔作武器,宣传抗战。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诞生,张乐平创作了很多抗日救亡漫画,如《不愿做奴隶的同胞都起来了》《一颗子弹必须打死一个敌人》《敌寇脸谱》《日寇投降》、《王八别传》等。叶浅予的《战时重庆》,穆一龙的《蜿蜒南下》,高龙生的《国破山河在》,蔡若虹的《全民抗战的巨浪》,女漫画家梁白波从女性视角创作的《有千万个人在等待你,披上这条光荣的头巾》《站在日军面前的巨人——游击队》等作品极具思想和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