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 砥砺前行】
湘潭日报10月23日讯(记者 黄武平 通讯员 冯波)农民种自家的田有人给发工资,一塘荷花既能收获莲子还能收获“看花钱”;养猪场不仅没有臭味,而且能供燃气供电;城里人帮乡里人打理菜园,倒贴钱……所有这一切似乎是“天方夜谭”,如今却成了现实。近年来,湘潭抓住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大机遇,以“两型”为特色,以“六化”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重点上突出示范带动,发展方式上突出“接二连三”,发展理念上突出绿色环保,发展措施上突出政策支撑。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融合化发展有新内容
遵循“六次产业”理念,做好“接二连三”文章,是我市农业融合化发展的一条思路。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4家,总产值530亿元。各类休闲企业(农家乐)4000余家,总营业收入6亿元,其中营业收入过50万元的400家。休闲农庄省三星以上32家,其中国家级五星级5家、省级五星级7家。
湘潭县梅林桥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示范片,由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三新办点示范,探索出“产村一体、农业公园”的发展模式。该示范片涉及4个村,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在省农委的指导帮助下,近两年来累计投入3亿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完成民居改造285户、高标准农田建设1.4万亩、紫荆河生态改造3.2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410盏;连片建设了1800亩湘莲、850亩蔬菜、2500亩油菜、540亩葡萄、100亩草皮等特色基地,打造了梅林山庄、龙畅金谷等一批休闲基地,发展了宏兴隆湘莲加工产业、金凤食品大米加工产业等一批国、省龙头企业。形成“春看油菜-夏赏荷花-秋摘葡萄-四季蔬菜”,集步游、骑游、车游于一体的农业公园新景区。
园区化平台有新亮点
截至目前,全市以规划为引领,以园区为载体,以项目整合为手段,以多元投入为方向,涌现了10多个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示范园(片)。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伟林办点示范的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总面积15.79平方公里,投入1500万元新修观光大道3.7公里,灌排渠10公里,建设高科技展示温室150亩,高效生产示范温室1050亩。
湖南盘龙投资集团规划总投资20亿元,在岳塘区荷塘乡指方村、青山村、荷塘村3个村的范围内,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盘龙生态农业示范园。
第一期已投资10亿元,建成面积达5000亩,300多名当地农民在园内就业。杜鹃园、樱花园等十大特色主题园,自2013年元月正式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130多万人次。
规模化经营有新进展
连续几年来,我市把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作为工作重点,先后出台了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一系列文件,市财政从2014年起每年设立专项资金500万元,各县(市)区财政每年共计安排资金1000万元予以扶持。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1235家(今年新增115家),入社农户达15万户,农户入社率达到26%;家庭农场发展至352家(今年新增142家)。创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0家、省级52家、市级150家。全市耕地流转面积达到78.5万亩,流转比例达到46.17%。
全国种粮大户彭水平创办的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春静模式”。该合作社2014年自营流转耕地8794亩,经营收入2247万元,利润403万元,为350户社员平均每亩增收499元。
集约化生产有新变化
按照全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近几年市财政每年投入扶持资金2000万元,助力雨湖、岳塘两城区蔬菜产业示范片建设,已建成5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其中,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的三汇农业发展公司,创造了“设施农业+现实版QQ农场”的模式,被认定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拥有智能温控大棚6000平方米、钢架大棚120个、100亩喷滴灌设施,推广绿色、无公害、有机生产技术,将体验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科普教育高度融合。2014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80万元,利润达到90万元。
大力推进生猪产业化发展,生猪年加工能力400万头、猪皮年加工能力1000万张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3.9%,其中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2%;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比重达到43%。
目前,我市年出栏生猪近600万头,人平两头多,冰鲜肉出口创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社会化服务有新突破
近年来,我市“托管式”、“承包式”、“全程式”、“点菜式”等多种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不断涌现,已达139家。其中,湖南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立的“华绿模式”被省重点推广。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经营网点1500多个,成立水稻种植、农机、病虫害防治3个合作社,具备30万吨有机肥生产能力、2.5万吨粮食仓储能力、420吨日烘干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人种田、无利种田、无心种田、无力种田”的问题。
湘潭县信达蚕丝绸有限公司和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在养蚕领域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也颇有成效。该公司谭家山桑蚕园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合作社创建成国家级示范社。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桑2100亩,带动农户种桑5000亩,吸纳社员300余户,带动养蚕户1500余户,为蚕农提供小蚕共育、桑叶保鲜、技术培训、蚕茧回收、桑枝再利用等服务,2014年实现总产值3000多万元,帮助农户年增收660多万元。
绿色化建设有新提升
全市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加快标准化、绿色化建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7个、绿色食品90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全市农药使用量从2009年的7156吨下降到2014年的3787吨,农药有效利用率达到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2014年,全市完成测土配方技术推广面积287.3万亩,氮肥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磷肥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
我市“发酵床零排放养殖”等6种新型生态养殖模式已在全省推广多年,年减排粪污800万吨。其中,12万口户用沼气池和24处大中型工程处理养殖粪污450万吨,处理率达到40%,“低碳牧业”初显雏形。
湘潭(韶山)顺康牧业有限公司年饲养商品猪5000多头,投资281万元建成的800立方米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年产沼气10.22万立方米,处理污水2.56万吨,年发电量超过12万度。公司与其他涉农涉林单位共同开发的“猪—沼—菜”、“猪—沼—林”、“猪—沼—稻”、“猪—沼—鱼”等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年增收节支可达20多万元。
短评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民
白杨
土地不会变,但种地的人在变。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方式。
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所占的比例趋于逆转,需要的从业者、从业时间相对减少,而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逐渐增高。当了一辈子农民的人,未必就是优秀农民;种了一辈子的田,未必就能种出高产田。传统观念、主观经验与新时代要求相距甚远,只有积极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新做法,才能在广阔天地游刃有余、大有作为。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只要全体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目标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