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岳阳老人更愿居家养老 养老院床位有空闲
岳阳日报
 
10-21 09:03

核心导读:如果按照“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的,就属于老龄化社会”标准计算,那么我市高达16.85%的老年人人口占比,意味着岳阳市早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面对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我市养老机构的配套却相对迟缓。令人奇怪的是,这些稀缺的养老机构资源,并没有呈现出紧张的现状。相反,部分养老床位还出现了闲置状态,更多的老人亲睐社区居家型养老模式,城区不少社区养老站出现了人流“爆棚”。

即便社区工作人员再三劝说,家住学坡社区92岁高龄的陈培莲老人,仍不同意搬进养老院,享受天伦之乐。

“这样的老人并非少数,许多老人都不愿离开家,哪怕养老院的生活更舒适,相比之下,他们更希望居家养老。”10月20日,市民政局老龄办统计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城区5家养老机构提供的2000多个床位中,实际入住率不到60%,而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却一位难求。

如今,相比传统养老院,居家养老新模式更受老人们亲睐。

【数据】

全市60岁以上老人94万多人

城区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仅7.3张

我市到底有多少老人?记者从岳阳统计局获悉,截止2014年底,我市60岁以上的人口达94.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8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500115人,占9.1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41%。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到今年底,我市70到80岁的人口将达到30万人左右,80岁到90岁的人口将达到15万人左右,而9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3万人左右。”市统计局人口社会科副科长徐坚说。

徐坚告诉记者,按照国际人口老年化程度最常用划分方法,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的,即属于老年型社会。“我市高达16.85%的老年人人口占比,说明我市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养老压力并不小。”

面对近百万数量的老年人,我市的养老机构是否足够用?根据市统计局和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提供了两组数据称,截至去年底,中心城区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约为27.3万人,暂有养老机构5家,可提供床位2000个左右。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的床位数仅为7.3张,远低于民政部建议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0张”标准。

【调查】

城区多数养老院不少床位空闲

社区“托老所”更受老人欢迎

数据上体现出严重不足的养老床位,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出现了“一床难求”的现象?10月20日,记者分别走访了城区5家养老机构,发现情况并非如此。

“我们院有200多个床位,但实际入住率却只有50%多一点,一直都没有住满。”白家山养老院院长赵小心告诉记者,这家还在不断扩建的养老院,目前仅住进120多位老人。“我们还有许多床位是空缺的,没有人来住。”

而与白家山养老院相距不远的国泰阳光养老院,号称是湘北地区最大的国有养老机构。记者走进这家拥有近400个床位的养老院,虽然养老条件和环境十分优越,但仍然没有出现“一床难求”的现象。据院方工作人员称,目前仍有30多个床位处于空缺状态。

为何紧缺的养老院如此空闲?“不少市民认为把父母送进老人院是不孝顺,因此他们更愿意让老人居家养老。”市民政局老龄办工作人员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老龄办工作人员的说法,记者从城区鄢家冲社区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得到了印证。据鄢家冲社区工作人员黎敏介绍,他们创办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人流量异常火爆,每天都有20多名老人在这里托管,还有上百老人需要社区提供上门服务。由于需要照料的老人数量多,目前社区最紧缺的是志愿服务者。

“在这里大家可以互相聊天、下棋,中午集体吃个午饭后,晚上又回家睡觉,比去养老院要好多了!”一直靠鄢家冲社区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照顾的刘姓老人,子女们白天外出上班,午饭则社区服务站解决,晚上子女回家后即回家团聚,他对这种晚年生活十分满意。

据岳阳楼区老龄办工作人员介绍,中心城区已有超过了12家社区开办了日间照料中心,为数百名老年人提供膳食、休闲娱乐等日间照料或全天候监护等服务。

【部门】

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是主流

“一些老人不想离开生活多年的家,子女们也不想强行将老人送往养老院,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有女子的老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目前在养老院养老的多数为空巢和孤寡老人。”市老龄办工作人员表示,为了应合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我市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并列入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之中。

根据这个规定,到今年底,我市将新建10—15所城市养老服务中心,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新增22000张,总床位数达到35000张,使每1000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达到30张;五保对象、孤老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率保持在80%以上。

“很多人一说到养老,就将目光盯紧了养老院,然而更普遍的社会化养老,应该是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的居家养老。”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认为,老人生活在家庭里,但大量具体的养老服务,则由社区、专业机构、公益组织和市场来提供,这既可减轻儿女的负担,又保证老人能够享受家庭的温暖。

“这恰恰是国际上的普遍模式,即便在养老机构最发达的国家,在养老院养老的比例也不过5%—7%,大部分老人还是居家养老,享受各种社会化服务。”工作人员说。

市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表示,我市养老事业主要分为了三个层面,第一是托底层面,公办养老院和民办的公益性养老院,主要保证失能老人、失独老人、贫困老人的养老,这些公办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作用。第二是高端层面,少量高收费、盈利性的民办养老机构,满足少数富裕家庭的需要。最关键的是第三个层面——普惠性层面,实现居家养老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满足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老人】

最希望子女常探望

最忧生病拖了子女后腿

无论是何种养老模式,如何提高老人晚年的幸福感,才是子女乃至社会要考虑的问题。

这些年迈的老人,最大的愿是什么?又担忧什么?记者走进城区多家敬老院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探寻答案。

10月20日上午9点,白家山养老院,80岁的许德荣老人正在院子里晒太阳。“我的子女外出打工,平时家里就我一个人,如今腿脚不方便了,自己都照顾不好了。”许德荣老人说,自从5月份入住养老院以来,依时的每日三餐,让他再也不用担心生计问题。而院子里众多的老人,也成了他的伴,下棋、聊天……每天的生活都丰富多姿。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子女们有时间多回家看看!”许德荣说,虽然养老院生活条件不错,但时间久了他仍然会想念家人,特别是远在千里的儿孙。

与许德荣老人不同,一直在鄢家冲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杨友珍老人,则更担心自己拖了儿女的后腿。“现在真好,白天有个场所和其他老年朋友聊天交流,中午还能吃顿饭,解决自己买菜和做饭的困难。晚上回到家,有儿女陪伴。”杨友珍老人告诉记者,她今年89岁了,儿子、儿媳白天上班,通常要到晚上才能回家。虽说身体还算不错,但毕竟年岁大了,在家有些寂寞。“我们曾提出过去住养老院,可孩子们不同意。”杨友珍说,在社区养老可以随时回家,感觉很温馨。

提起愿望,杨友珍希望不增加儿女的负担。“孩子们工作都忙,就怕生病住院让他们麻烦。”